“路燈裝好了,村民再也不用摸黑出行!”4月17日上午,看著破舊損壞的路燈煥然一新,和縣歷陽鎮興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燕高興地說道,“今天要換18盞路燈,老百姓在‘板凳會’上反映路燈破損,我們得及時解決這個問題。”
王燕口中的“板凳會”,是興圩村聽民意、訪民情、解民憂的特色做法。村“兩委”帶著滿滿的熱情來到農家小院,和村民們坐在一起、聊在一處,用“鄉音”傳遞“黨音”,以真情實意回應群眾所期所盼。
“‘板凳會’一般在每月5日,但只要村民有訴求,我們也可以隨時隨地召開。大家有事說事、暢所欲言。”王燕說,村里通過“板凳會”廣泛收集民意、傾聽民聲,制定民生問題清單和解決方案,并要求村“兩委”干部立足自身崗位,把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工作指南,做好群眾的貼心人、暖心人、當家人。
“板凳會”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網格員則化身“多面手”服務群眾“零距離”。
在興圩村,其轄區共劃分為7個網格,村干部為各個網格片長、各村組長為網格長、村組生產隊長為各村隊長,村、組到戶形成了網格全覆蓋。7位“片長”分別對應管理1名網格員,7名網格員的管理“觸角”覆蓋了全村17個自然村752戶、2650名村民。治安防范、政策宣傳、隱患排查、矛盾調處、信息采集……網格員們在黨群干群中架起了一座座暖心橋。
90多歲的獨居老人彭家英家里沒菜了,他上門送菜;78歲的五保戶生病需要就醫,他幫忙掛號送醫;村民之間有一些小矛盾,他積極調解化解……網格不大,但需要步步丈量;網格雖小,卻事關家家戶戶。56歲的網格員方明興就是這樣一位時時刻刻行走在“網格”里的人,身為興圩村大楊自然村的網格員,方明興的熱情和好脾氣人人皆知。
“村‘兩委’信任我,百姓需要我,我就要把網格員干好。”方明興說,做好一名網格員沒有什么秘訣,就是要多跑腿、多上門、多溝通,用細心和耐心做好每一件事。
在興圩村村委會,一間“信訪門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門診”記錄表清楚記錄著日期、信訪內容等。
“群眾問題無小事。村里聯合各部門共同參與、分工負責、整體聯動,對群眾反映的各類熱難點問題第一時間處理,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小、化解在早、化解在基層,做到小事不出村。”王燕說,依托“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中心,通過橫縱網絡的完善,全村化解處置重大矛盾糾紛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據統計,今年以來,興圩村調解組織共排查矛盾糾紛4起,調處4起,調處率達100%,其中人民調解3起,調處成功3起,調處成功率達100%。“以平安建設為重心,興圩村將繼續整合多方面資源,分解工作內容,使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能夠穿插于各項工作之中,為興圩村百姓生活提供更高質量的保障。”王燕表示。
記者 黃瑩 高瑩 莊芳
通訊員 陶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