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墨香,一脈相承。
翻閱中共宿州市委機關報《拂曉報》,報頭上的三個紅字“拂曉報”躍然紙上,遒勁有力。
這份由我軍著名將領彭雪楓將軍親自創辦并親筆題寫報名的報紙,伴隨著中華民族浴血奮戰的沖鋒號、新中國改革發展的復興夢,走過了一段又一段不平凡的歷程。
日前,記者來到拂曉報社,重溫《拂曉報》在鉛與火淬煉、鐵與血洗禮中的紅色足跡,追憶歷史瞬間,感受滄桑巨變。
竹溝出發,歷盡苦難的成長
走進位于宿州城區的拂曉報社,映入眼簾的是大廳兩側張貼的彭雪楓將軍和他創辦的《拂曉報》報史介紹。
“《拂曉報》是彭雪楓將軍的‘三件寶’之一,歷經風雨滄桑,如今已走過83個年頭。”隨著報社副總編輯楊存良的講述,記者的思緒回到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
1938年秋天,抗日烽火燃遍中原大地。中央決定由彭雪楓以新四軍游擊支隊的名義,從河南確山縣竹溝鎮帶領兩個連挺進豫東,抗擊日寇。支隊司令員兼政委彭雪楓首先想到要創辦一份報紙與部隊一起出征。在他的倡導下,同年9月29日,第一份散發著墨香的《拂曉報》在竹溝鎮一家農舍中誕生了。
此后,《拂曉報》以催人奮進的戰斗姿態出現在廣大軍民面前。在說明報紙為什么定名為“拂曉”時,彭雪楓滿懷激情地寫道:“‘拂曉’代表著朝氣、希望、革命、勇敢、進取、邁進、有為,勝利到來的意思。軍人們在拂曉要出發,要進攻敵人了。志士們在拂曉要奮起,要聞雞起舞了。拂曉催我們斗爭,拂曉引來了光明……”
《拂曉報》創刊日,也是游擊隊東征誓師出征日。行軍途中,《拂曉報》的工作設備都由大家隨身攜帶。同志們身背大包,帶著鋼板、蠟紙、鐵筆、油印滾子,隨軍轉戰在黃淮平原上。
在穿越封鎖線時,隊伍常常會夜行百里。只要一宿營,同志們便不顧勞累,認真細致地做著編輯出版工作。
“在槍林彈雨中辦報,不僅要克服艱苦的環境,還要時刻準備流血犧牲。”楊存良說,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期間,拂曉報社共有15位同志為革命捐軀,年齡最小的才17歲。同志們的鮮血和汗水換來的是《拂曉報》的茁壯成長。《拂曉報》被譽為“人民的喉舌”“戰斗的武器”“叫破五更的報曉雞”。
傾注心血,跨越時空的堅守
在拂曉報社各采編科室,采編人員或外出采訪、或奮筆疾書,或用心編排、或埋頭審校……他們都在為第二天將要出版的《拂曉報》緊張有序地忙碌著。
“新聞工作無小事。現在的辦報條件和過去相比可謂天壤之別,但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從未改變,需要我們繼續發揚光大。”拂曉報社執行主編張芳說。
《拂曉報》早在誕生之日起,老一輩新聞工作者就傾注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殫精竭慮,艱苦創業,一定要把《拂曉報》辦好。”同志們立下宏愿,矢志不移。
1939年2月,報社隨支隊直屬機關進駐河南永城書案店。同志們選了一間歇業的店鋪作為印刷廠。當時每期只能印三四百份,根本不能滿足斗爭形勢發展的需要。再加上生活環境惡劣,有的同志雙腳被凍傷,手指磨出了厚繭,可是大家以苦為樂,默默地為報紙出版發行奉獻著。熒熒燈火下,大家一筆一劃,精心刻寫,字跡工整清秀,印出的報紙可以和鉛印的相媲美。
作為《拂曉報》創始人,彭雪楓像治軍一樣精心指導報紙工作。他曾諄諄告誡報社的同志:“不管有多困難,都要把《拂曉報》辦下去,精神食糧比吃飯重要。”為了辦好這份報紙,彭雪楓一直嘔心瀝血,辛勤培育。無論是在艱苦的行軍路上,或是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他都親自為《拂曉報》撰寫社論、評論文章。他時常給報社傳達黨的政策,分析斗爭形勢,同大家一起研究宣傳方針、報道策略和版面安排,乃至精細到標題、裝飾。
跨越時空,櫛風沐雨,如今的《拂曉報》形成了集報、網、端、微、屏于一體的新媒體矩陣,以正確的導向、準確的定位和鮮明的特色,成為黨委、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和社會各界的贊譽。
與時偕行,見證時代的變遷
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層”活動中,拂曉報社不少采編人員放棄了同家人團聚的機會,訪農戶、進社區,入園區、探企業,采寫出一批散發著泥土芬芳的新聞佳作。
“身上一頭汗,腿下兩腳泥,這樣才能抓到大魚、活魚。”一位記者在筆記本上記下采訪感言。
“一代又一代拂曉報人,憑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辛勤耕耘、默默奉獻,形成了自己的優良傳統,鑄就了紅色基因,這些都成為我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激勵大家奮勇前進的強大力量。”拂曉報社黨組書記、社長武華峰深有感觸地說。
83年,幾經波折、歷盡滄桑,《拂曉報》與廣大干部群眾一路相伴,一同走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崢嶸歲月,一起走進更加昂揚的新時代。
革命戰爭年代,《拂曉報》大力宣傳抗戰的意義、宣傳黨的政策、宣傳戰斗的勝利,發揮了組織人民、鼓動人民的巨大作用。毛澤東同志曾為該報題詞:“堅持游擊戰爭”。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拂曉報》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改革發展正能量,正向著安徽省乃至黃淮海地區有影響力的區域性大報目標邁進。
從風起云涌的創新實踐到波瀾壯闊的改革攻堅;從綜合實力實現大趕超到民生福祉得到大改善;從全國文明城市首創首成到三大攻堅戰連戰連捷……宿州改革發展每一步進程中,《拂曉報》既是宿州滄桑巨變的重要見證者、記錄者,也是宿州發展歷程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為了更好地紀念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我們正面向社會廣泛征集報史資料,積極籌建《拂曉報》報史館。”武華峰表示,“作為新時代的新聞人,我們會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推動黨的新聞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 本報通訊員 謝文東 本報記者 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