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年來,李旺苗只去過兩次北京,一次是1994年,黨中央、國務院領導接見全國冶金系統黨建工作者暨勞動模范,一次是1995年,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兩次他都是被接見的勞模之一。
回想起當年的情景,如今已退休在家的李旺苗仍歷歷在目:站在人民大會堂里,胸前戴著大紅花與黨和國家領導人見面……心中是滿滿的自豪,數十年腳踏實地的苦干實干,原來這就是勞模的樣子。
綽號“老黃牛”,不怕苦不喊累
1970年,22歲的李旺苗被招工進城,當了十七冶機電公司的一名焊工。從進城第一天起,他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干。
可“電焊”這個詞,對那時候的他來說,陌生而遙遠,從來沒接觸過,怎么辦?他跟在師傅身后,認真地學,細心地看,星期天休息,別人出去玩,他跑到廠里找廢鐵練焊接。不知道燙傷過多少次,也不知觸過多少回電,終于練就了一身過硬本領。
在廠里,李旺苗有個綽號叫“老黃牛”,這可能是對他敬業精神的最生動的注解。
20世紀90年代初,馬鋼2500立方米大高爐上馬,施工工藝極為復雜,施工難度很大,高爐風機房吸風過濾短管焊接更是難點,狹小空間內密密麻麻布滿了1毫米厚、直徑只有80毫米的管道,有2000多道短管焊口需要焊接,操作稍有不慎就達不到質量要求。李旺苗咬緊牙關,經常一蹲就是幾個小時,炎熱高溫加上焊接熱浪,他渾身上下就像在火上烤,但他從沒有叫苦叫累。
1992年,李旺苗班組承擔馬鋼大高爐電梯井600多噸結構制作和安裝焊接任務,在70多攝氏度的電梯井筒里進行焊接。為了趕進度,他一人承擔了整個電梯井筒和大直徑管道內焊縫碳弧氣刨清根、磨削任務,內行人都知道這是最臟最累最重的活。他一干就是三個多月,工程提前完工了,他臉上、胸部也被強烈的電弧光烤得脫了幾層皮。
作為焊工,李旺苗一生仿佛都在和時間賽跑。國家建設如火如荼,一道工序拖后腿,整個生產受影響。搶修上海第一鋼鐵廠300噸轉爐時,他兩天兩夜都沒合眼。身為班長的他對班組成員說:“一爐鋼300噸,一個小時1爐鋼,晚一個小時修好國家就少煉一爐鋼。”
參加無錫興鋼廠70噸電爐工程施工,甲方要求當年建成投產。盛夏時節,李旺苗在進行廠房鋼結構屋面焊接,勞累過度,發起了39.4℃高燒。工友們把他送到醫院打吊水,拔了針頭后,他又回到工地。
練就“真本領”,踐行勞模初心
從走上工作崗位的那天起,李旺苗一直用“三個保證”要求自己:保證質量、保證安全、保證進度。
質量要過關,首先得有“真功夫”。在崗38年,李旺苗從沒有停止過學習,苦心鉆研技術,不僅熟練掌握了電焊技術,還精通氣體保護焊、自動焊等多種焊接技術,甚至取得了由當時的國家勞動部門頒發的十二項高難度壓力容器焊接合格證,其中一項固定管障礙氬氣保護焊填補了馬鞍山市技術空白。
1984年,李旺苗參加了國家重點工程寧國水泥廠建設。成套設備從日本進口,其中大型回轉窯組裝焊接是整個工程的關鍵。日本專家對中國焊工技術表示懷疑,認為手工焊接根本達不到質量標準,要求現場考試。機電公司挑選了25名焊工參加考試,李旺苗也參加了。憑著苦練的內功,他一次過關,日本專家也對他豎起了大拇指。在最后的焊接中,李旺苗所承擔的焊縫質量經檢測達到一級焊縫標準,整個窯體焊接變形控制在設計允許范圍內。日本專家非常高興,贊揚中國焊工“了不起”。
在承擔馬鋼大高爐工程大型風機管道焊接任務時,管道直徑大,工藝復雜,懸空焊接條件差,大家都感到任務很難完成。李旺苗卻毫不畏懼,成立了QC攻關小組,他的家成了“研究中心”,晚上研究措施,白天精心實踐。經過一番苦戰,焊縫合格率100%,一次試壓成功。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在崗38年的李旺苗從來沒有出過差錯,他也從沒想過當勞模,但他始終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
文/圖 記者 王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