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卜維平,未見其人,已聞大名,多年來,他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等稱號,享國務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貼……
4月23日,南山礦業公司高村鐵礦露天采場,初見57歲的“工匠大師”卜維平:花白短發,中等身材,愛說愛笑愛總結。
愛說,讓他平易近人,從老一輩匠人、同事那里學到了第一手寶貴技藝;愛笑,讓他遇到難題時,不怕困難,樂觀積極地解決問題,不斷迎難“向上”;愛總結,讓他40年在電鏟車司機崗位上邊學邊鉆研,寫教材出書,成立工作室。截至目前,工作室完成了708項攻關成果,創造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達2.14億元。
立足崗位 勤懇練就“行家里手”
“空調運轉正常吧,現在是黃金采礦期,工作效率要保持,鏟車維護也要跟上。”4月23日中午,高村鐵礦露天采場,卜維平和電鏟司機李永春交談、了解情況。
如今,已成工匠大師的卜維平依然勤懇。卜維平認為,立足崗位,勤勤懇懇是練就“行家里手”的土辦法,也是好辦法,他堅持了40年。1980年,卜維平來到南山礦業公司擔任電鏟司機。初入職場,卜維平認真跟著老師傅學知識、練技術,沿襲了老一代匠人獨有的刻苦、勤奮、嚴謹與韌勁。
常年在露天礦山操作特種大型挖掘機,卜維平練就了高超的職業技能。在凹山采場地質環境治理過程中,他于一年半時間內,共計多挖掘礦石169.2萬噸,產值達到1.85億元。卜維平回憶:“一般來說,裝一列車8個車廂的礦巖大概需要25分鐘,我差不多20分鐘就完成了,鏟裝的質量比較高,不偏重、不拋灑。”
卜維平不但具有精湛的特種大型挖掘機操作技能,同時還集點檢、維護、保養、檢修等多項技能于一身。針對設備電氣故障占總故障臺時70%的現狀,提出了把電鏟電控系統的磁放大倍數由原來的3-3.5倍下調到2.5-3倍的解決方案。此項技術改造在采場所有電鏟設備上實施兩年之后,使電氣故障因此下降了45%,電鏟故障總臺時下降了60%,每臺電鏟每年節約可控成本15萬元,達計劃成本的40%。
破舊立新 創新釋放“大能量”
始于平凡,所為非凡。作為一名黨員,卜維平坦言,如果說最初是立足崗位,后期他想到更多的是奉獻崗位,想著為助他成長、給他榮譽的企業做點實事。
工作之余,卜維平善于總結,把多年工作經驗整理,寫出長達13.6萬字的電鏟司機培訓教材。此外,他還把自己的“獨門絕技”進行歸納整理,他的《卜維平電鏟司機“五字”作業法》《卜維平電鏟交接班快速點檢法》《卜維平4m3電鏟防陷操作法》,以及《4m3電鏟故障150例解析》等陸續編印成冊,作為礦山職工自學和培訓教材,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和指導性,并在全國礦山交流、推廣。
2012年,國家級“卜維平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后,他帶領團隊深入開展崗位調研,制定了16項、113條管理考核制度,培養了13名崗位技術帶頭人。他打破“七分維護、三分修理”的傳統檢修維護保養觀念,提出“九分維護、一分修理”的主張,使采場故障率高的一些老化劣化設備的電氣、機械故障總臺時下降了60%。
馬鋼高村鐵礦是“國家級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皮帶運輸半連續生產新工藝、新技術在馬鋼露天礦山首次落地生根,卜維平就帶領技術骨干赴國內兄弟礦山取經,制定出符合本礦實際的一系列規章制度。他還堅持問題導向,率隊開展“修配改”,攻克了皮帶跳停跑偏、料倉口易堵等20多項生產難題,為企業年降本200多萬元。
文/圖 記者 劉小慶 通訊員 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