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礦山開采給大地留下了滿目瘡痍的“疤痕”。如今,馬鋼礦業南山礦復墾治理后的廢棄礦坑——東山鐵礦采場種植的60畝水稻11月28日迎來了開鐮收割的激動時刻,這在全國冶金礦山尚屬首例。廢棄礦坑變良田,不僅是資源型城市生態修復的成功實踐,更是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有力詮釋,值得我們為之點贊。
從生態的角度來看,廢棄礦山猶如地球的“傷口”,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地質災害隱患等問題層出不窮,而將其改造為良田的過程,就是一場精心的“療傷”之旅。2012年,東山鐵礦采場完成了“使命”。隨后,歷經11年的環境治理,2023年8月,東山鐵礦采場具備了復墾條件。馬鋼礦業南山礦借鑒周邊村民經驗種植水稻,實現了生態修復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打通了“廢棄礦山—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
從資源利用層面來看,這一實踐意義重大。土地資源的珍貴性日益凸顯,耕地保護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廢棄礦坑變為良田,實現了土地資源的“二次開發”與高效盤活。這些新增的耕地為農業生產提供了空間,不僅有利于提高糧食產量,還能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從經濟社會維度來看,廢棄礦坑變良田帶來了一系列積極效應。在修復與改造過程中,催生了眾多就業機會,從工程建設到后期的農業種植與管理,吸納了大量勞動力,為種植戶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同時,也將帶動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相關產業發展。
然而,廢棄礦山變良田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這一過程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復雜的地質條件、高昂的修復成本、漫長的土壤培育周期等。這需要政府部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科研機構要加強技術研發,攻克關鍵技術難題,探索更加高效、經濟的修復模式。
東山鐵礦采場實現廢棄礦山變良田,是礦山生態修復的一次積極探索和實踐。它告訴我們,發展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應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實踐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讓更多的人看到了廢棄資源再利用的巨大潛力和美好前景。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會有更多的廢棄礦山披上綠裝、化為沃土。(陳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