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消協發布“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電影院“零食刺客”被點名,引發輿論關注。有消費者反映,在電影院購買爆米花和可樂,由于商家未明示具體價格,支付時才發現價格嚴重超出預期。
觀眾習慣于在觀影前買點小零食,邊看電影邊吃爆米花似乎成了電影院觀眾的“標配”。而爆米花這一食品本身的成本很低,電影院再高價售賣,自然會帶來可觀收入。
但讓不少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電影院爆米花的收入甚至要遠大于票房收入。國內某品牌院線就曾公布數據,其業務里最賺錢的就是爆米花,占賣品利潤的70%以上。事實上,作為全球電影重要市場的北美地區,其電影院爆米花的收入占比同樣要大于票房收入。
因此,不能說電影院的爆米花賣得貴,就是“爆米花刺客”。但若貴得離譜,還不明碼標價就有問題了,這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與自主選擇權。
事實上,不管是“零食刺客”,還是禁止消費者外帶食品觀影,部分影院的做法都透露出一種“我的地盤我做主”的霸道,侵犯了消費者權益,吃相未免難看。
“爆米花經濟”是影院的重要盈利模式,但并非只能有自售商品漲價、推出“爆米花刺客”等得罪消費者的做法。影院可以通過豐富周邊服務,像增加抓娃娃機、自制飲料等,或者開拓放映演唱會、衍生品開發等業務來增收,將自身打造為綜合性娛樂平臺。
針對影院爆米花出售存在的不明碼標價等問題,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督執法,對于“爆米花刺客”、不準消費者外帶食品等亂象,更需加大檢查打擊力度,增加其違規侵權成本。
對電影院來說,若把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爆米花刺客”等當成“創收神器”,必將遭到“反噬”。促進電影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電影院尤需充分尊重消費者,更別在涉及消費者權益的問題上動歪心思。(戴先任)
[編輯:
董磊 審核:王小明 戎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