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屏”時代,一些技能的獲取方式正悄然變化——跟著大廚學做飯、跟著達人學做PPT、跟著技能大師學習開挖掘機或砌筑……據3月13日《工人日報》報道,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智媒研究中心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近9成用戶會通過短視頻直播獲取知識,其中實用型知識如職業技能,專業型知識如科學科普深受歡迎,優質知識類內容激發了近4成用戶參與知識創作的興趣。
對于生活節奏快、業余時間碎片化且有自我提升需求的職場人而言,技術技能類培訓短視頻直觀、速成、實用等特點,滿足了其隨時隨地學習的需求。而且這類短視頻往往兼具專業性與趣味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職業技能學習的門檻,學習者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可以通過嘗試不同門類的技能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自己能夠勝任和掌握的,這類短視頻也因此受到越來越多職場人的喜愛。
日益高漲的需求下,越來越多創作者涌入了技術技能類培訓短視頻的賽道,這豐富了短視頻平臺的內容池,但也難免會出現作品質量良莠不齊、內容同質化、抄襲等問題。應該正視的是,一些短視頻講解不科學、欠專業,可能會不同程度誤導學習者,甚至會埋下安全操作隱患;一些短視頻內容涉嫌抄襲,不僅打擊了原創者的積極性,而且浪費了平臺資源和學習者的精力。
技術技能類培訓短視頻要可持續、健康發展,還需平臺、創作者等多方努力。比如,平臺可發揮技術優勢,加強內容審核,及時剔除涉嫌抄襲等不良視頻,保護原創作者;有專家建議建立“平臺聯手專家模式”,對優質內容和博主在審核后進行標注并給予一定扶持,牽手職業院校、技能人才或勞模工匠開發成體系、有平臺特色的職業技能類短視頻等,同樣值得嘗試和探索,這樣做不僅能助力優質教育資源走出校園,讓用戶學到真正的職業技能“干貨”,還有助于職業教育破圈出圈。
應該意識到的是,技術技能類培訓短視頻火了,但若要真正扎實掌握一項技能,通過短視頻學習僅僅是個開始。短視頻平臺上的這類視頻,面對的是普通受眾,多以啟發興趣或科普為主,很多講解的深度還不夠。比如,網絡上大量很受網友歡迎的名為《一分鐘學會×××》的短視頻,形式短小精悍,內容多為該項技能的關鍵要領和最精彩的部分,實際上每項技能背后都有一套復雜的專業理論體系,一分鐘內顯然無法盡述,學習者淺嘗輒止無可厚非,但要想全面掌握甚至以此作為就業的敲門磚,注定離不開完整系統的學習。??此外,很多職業技能的提升仍需多多實踐,在多次反復甚至枯燥的練習過后才能熟練駕馭,否則很可能出現“眼睛會了但手不會”情況。因此,在推動技術技能類培訓短視頻向優質和系統方向發展的同時,須進一步開辟線上線下結合的學習實踐場景,如借助城市夜校、工人文化宮等服務職工的陣地推出普惠性線下課程,線上線下聯動,共同助力學習型社會建設,讓職場人在業余時間提升技能的愿望能夠更加順利地實現。(曹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