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下午,步入位于雨山區銀塘中路名為“一家親”的臺菜餐廳,一位高個大男孩正在拾掇著一大盆香腸,和家人一起為即將到來的用餐晚高峰準備著。“這些香腸可都是我們自家灌制的喲,就是希望大家在這里能嘗到正宗的臺灣風味,體會到兩岸一家親的感覺。”說話的正是這個大男孩臧泳榮。
臧泳榮是一位95后臺灣青年,談笑間舉止沉穩且彬彬有禮。不承想,正是這樣一位在馬鞍山居住的臺灣青年,今年國慶前夕,受邀前往北京,參加了由全國政協辦公廳、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務院僑辦、國務院港澳辦、國務院臺辦、中國僑聯在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行的國慶招待會。
時間回撥到2004年,年僅9歲的臧泳榮跟隨父母從寶島臺灣來到上海,在祖國大陸一待就是近20年。2016年,當時正在南京師范大學念大三的臧泳榮,在馬鞍山團市委的邀請下,首次組織在寧就讀的臺灣青年來馬參觀考察。
“那時,我們受邀參觀了采石磯、大青山等很多極具本土特色的景點,在這場文化之旅中深刻體會到馬鞍山質樸的民風和包容開放的胸懷,感受到馬鞍山對臺胞的禮遇。”臧泳榮坦言,初見馬鞍山,這座城市給他的印象是宜居宜游,讓他一下就找到了家的感覺。
此后,在臧泳榮的“牽線搭橋”下,眾多皖籍臺胞、在寧臺青先后來到馬鞍山,有了機會了解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親身體會過后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記得活動中有一位小朋友第一次來到大陸,特別興奮并主動和我分享他的參觀感受,讓我覺得做這一切都很有意義。”臧泳榮回憶道。
僅在大學期間,臧泳榮就先后組織了4個團組的臺灣青年來到馬鞍山參觀考察,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和發展情況。自此,臧泳榮便與這座城市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也成為了馬鞍山臺協會青委會創始成員之一。
2018年,憑著對創業的熱情,臧泳榮來到馬鞍山和家人一起開辦了“一家親”臺菜餐廳。“我們從臺灣聘請廚師,并多次調味,讓菜肴不僅受到臺胞的歡迎,也更加符合當地人的口味。”臧泳榮坦言,創業的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努力如今餐廳已在周邊小有名氣。“這個國慶假期,還有很多來自長三角、珠三角的游客在我們這訂餐呢。”
入口處擺放著的臺灣特色商品、墻壁上張貼有電影海報……餐廳中的每一處細節都是臧泳榮和家人一起設計和布置的。臧泳榮表示,充滿人情味的服務是餐廳的特色之一。“就在今年的端午節,市委臺辦還組織在馬臺胞來這里一起包粽子呢,以活動為載體,以美食為媒介,緩解在馬臺胞們的思鄉之情。”今年7月30日,這間臺菜餐廳還被市委統戰部、市委臺辦掛牌為馬臺經貿文化交流站。
創業成功的臧泳榮,仍未停下推動兩岸交流的步伐。
組織皖臺青年創富交流營來馬考察、開展“創新同心青春漾·皖臺未來產業菁英匯”活動、推動馬臺青創項目合作簽約……臧泳榮先后組織參加了70多場皖臺交流活動,內容涉及文化交流、高校互動、招商引資等多個領域,逾千名臺胞先后來馬參觀考察。
活動中,來自海峽兩岸的嘉賓和青年代表相聚一堂,共敘交流合作,共促兩岸融合發展。而臧泳榮更是毫不吝嗇地分享自己的創業故事,支持和幫助周圍的臺灣青年一起創業。在他的影響下,20多位臺灣青年來皖就業,3家企業來馬注冊創業。
即使受疫情影響,臧泳榮也想方設法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組織開展各項皖臺青年交流活動。這不僅是一個人的努力,更成為了一家人的追求。
臧泳榮告訴記者,母親邱素蕙是臺灣淡江大學華東校友會會長。“在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去年9月,安工大和臺灣淡江大學還共同簽訂了四項合作協議,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建立常態化的合作機制,實現資源互聯互動、共建共享。”
“如今,馬鞍山是我的第二故鄉,這兩年春節我和家人都響應號召,在馬就地過年。”目前,臧泳榮正計劃為這家臺菜餐廳“開枝散葉”,在馬鞍山市中心和合肥新增兩家分店。他表示,未來,自己和家人仍會扎根安徽,用自己的行動增進兩岸青年之間的友誼。
記者 任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