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耐磨泵車內襯半彎管產品,其使用壽命和效率遠超國內外行業水平,獲得第十七屆中國國際鑄造博覽會優質鑄件金獎特別獎;大型耐磨空心磨球產品替代進口,生產技術填補國內空白……這些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成果,都出自博望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培育專精特新,匯聚發展動能。今年以來,博望區創新服務方式,強化政策扶持,扎實做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作,引領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截至目前,博望區擁有國家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4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戶,省專精特新企業29戶,市專精特新企業44戶,各梯度專精特新企業數量位居全市前列。
如今,博望區專精特新企業正不斷展現出強勁的創新活力與發展韌性,匯聚起創新驅動的強勁力量,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
專注技術創新 “小巨人”蘊含大能量
“一周后,這臺激光切割機就可以交付客戶!”7月26日,在安徽東海裕祥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機床切割工藝負責人呂茂勝正帶領工友對激光切割機進行出廠前的工藝調試。
這臺2.6米×24米的激光切割機,是東海裕祥為客戶量身定制的產品。“瞄準市場需求這個靶心,發力技術創新。”公司技術兼采供總監石賢林說,企業結合客戶需求進行產品和技術的創新,大型激光切割機就是公司與合肥工業大學進行合作攻關的成果,“公司還建成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等四個省級研發平臺,成立了北京中關村博爾頓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技術創新能力越來越強。”
通過科技創新,東海裕祥完成了從追趕者到排頭兵、從“小作坊”成長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蛻變。得益于科技創新,東海裕祥的發展也邁出了“加速度”。2020年,東海裕祥實現產值超3億元,2021年實現產值超5億元,2022年預計實現產值超6億元。“公司也在進一步加大技改投入,二期項目正在緊張施工中,計劃購置先進工藝設備700余套,加快實現智能化改造全覆蓋,力爭實現三年翻一番、五年翻兩番的目標。”石賢林表示。
同樣脫胎于“小作坊”,馬鞍山市海天重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雖然是國家級“小巨人”企業中的“新人”,卻是耐磨鑄件領域的“老將”。
“別看產品不起眼,但這種大型耐磨空心磨球能夠替代德國進口產品,生產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國內能生產該產品的企業不多。”7月26日,在公司展廳,海天重工總經理辦公室主任孫恒指著一個大圓球說。
在耐磨鑄件領域長期耕耘、專注“細分賽道”做深做細,造就了海天重工在細分市場上的獨特地位。因其“專業”,今年5月,海天重工成功入選國家級重點“小巨人”企業。
厚望在身,唯有奮斗不止。“我們將緊盯細分市場,努力把最先進的技術、工藝轉化為生產力,實現大跨越、大發展!”孫恒說。
好水養“好魚” 讓專精特新企業枝繁葉茂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幫扶。”石賢林表示,相關部門在項目建設、用工、稅務等方面的貼心之舉令人感動,公司發展的信心更足更堅定。
好水才能養“好魚”。
“中小企業要選擇專精特新作為發展方向,離不開技術創新、設備投入和人才引進等。”博望區科技經濟信息化局局長張鈞表示,該區將進一步優化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機制,堅持梯次培育、動態管理,建立“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庫,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為支撐,通過政策扶持、規范培育和精準服務,培育打造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帶動全區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提升,實現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未來3年,計劃新增專精特新企業18戶、專精特新冠軍企業6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戶。”張鈞表示。
既要呵護“好苗子”茁壯成長,也要讓專精特新企業飛得更高。張鈞介紹,博望將推深做實“四送一服”,梳理匯總為專精特新企業辦實事清單,建立“一企一員”幫扶機制、跟蹤督辦機制,確保企業訴求事事有回音、件件能落實。同時,分行業摸排專精特新企業融資需求,搭建對接合作平臺,促進銀企互信共贏,讓專精特新企業釋放大能量、展現大作為。
記者 何鵬 通訊員 張鵬 卞恒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