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變清了,而且新建了濕地公園,每天早晚去公園逛逛,別有一番趣味。”家住博望河附近的胡成英幸福滿滿地說。
“小區內設置了垃圾分類設施,亂丟垃圾的現象越來越少,舒適干凈的環境讓人心情特別舒坦?!奔易〕x花園的潘潔豎起了大拇指。
長江岸線綜合整治、老舊小區改造、農村環境“三大革命”、文明城市創建……近年來,我市緊扣民之所向,積極推進城鄉環境整治和提升,力求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使得城鄉環境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
重建設優環境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在采秣新村小區內,施工人員正在對小區道路進行硬化,樓道墻體粉刷工作也在進行。今年,采秣新村小區被列入老舊小區改造名單,改造內容包括污水管道改造、安裝路燈和墻面出新等。“小區里的道路坑坑洼洼,給大家出行帶來極大不便。”小區居民陸老伯對老舊小區改造充滿期待。
老舊小區改造是完善小區基礎設施、改善居民居住環境的重要舉措。我市三年來共投入4.2億元對全市75個老舊小區進行整治改造提升,完善小區功能、消除安全隱患、提升小區品質,實現房屋居住安全、基礎設施完善、小區環境優美。
早高峰結束后,天寶路(馬鞍山東站路段)又一輪道路清掃開始了:主干道上,專業道路沖洗車、清掃車輛實施道路精細化保潔作業;人行道上,環衛工人清理著枯枝落葉、塵土雜物、紙屑煙頭。“車輛主要負責車行路面,我們負責清掃人行道?!敝袇R保潔公司環衛工人楊金花告訴記者,早4時到晚10時,主干道上每天18個小時有環衛工人值守,確保道路垃圾及時清理,給市民出行營造最好的環境。
市環衛處綜合科負責人汪良洲介紹,除了道路環境的改善,環衛設施機械化、智能化水平也不斷提升,人行道的沿邊縫隙都能清掃到,不但掃得干凈,還省時省力。
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投入,全面完善市容環境衛生基礎設施。近三年,累計養護瀝青路面20.94萬平方米、水泥砼路面維修14.34萬平方米、人行道零星整治15.71萬平方米,主次干道路面平整、干凈整潔。大力實施城區綠化增美工程,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6.2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35平方米。推進“亮化”工程,城市道路裝燈率達100%,加強環衛設施建設,持續推進“廁所革命”,提升城市形象。近三年,共投入3200多萬元,新建改造廁所180座。深入開展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分3年改造16萬座自然村戶廁。
重治理求長效 市容市貌持續改善
違法建設、毀綠種菜、亂停亂放、亂扔垃圾煙頭……這些長期困擾市民的難題,也是我市市容環境提升的優先點。近年來,我市堅持問題導向,著眼常態長效,強化市容秩序和環境衛生管理,有效結合文明創建、愛國衛生運動等工作,開展了違法建設、游園秩序、車輛亂停亂放、非法小廣告等專項整治活動,有效實現了城鄉環境面貌穩步改善。
嚴格管理建筑工地,我市要求建成區所有在建工地管理必須符合《建筑工地現場環境與衛生標準》,設置隔離護欄,施工現場清潔,建筑垃圾管理規范,設置車輛沖洗設施,全面實施密閉運輸,減少了二次污染。
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對生活垃圾進行源頭管理,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置。《馬鞍山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法律約束范圍。全面實施餐廚垃圾集中收集、運輸、處置工作,實現了主城區餐廚垃圾的集中收運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目前,全市餐廚垃圾由馬鞍山市餐廚垃圾處理中心統一收運管理,實現馬鞍山三縣三區全域覆蓋。全市31座生活垃圾轉運站、1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運行正常,年清運垃圾近28萬噸,全部日產日清,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要讓城市“深呼吸”,不僅要有專業機械的保障,更要有制度上的實施細則。汪良洲介紹,市環衛處擬定了環衛一體化作業監管考核方案,將道路清掃保潔、園林綠地保潔、小廣告清理、非機動車停放與管理、垃圾容器清理、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等環衛一體化作業內容納入監管考核范圍,加大檢查頻次,提升考核強度,建立環衛作業質量監管的長效機制。
重宣傳造氛圍 全民參與共建共享
煙頭不落地,城市更美麗。7月6日,新時代文明實踐“彎腰拾文明 城市更潔凈”主題志愿服務集中日活動正式拉開了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七月主題志愿服務活動的序幕。當天,除了花山區東苑社區主會場外,全市共有2400余名黨員志愿者和市民志愿者共同參與了這項活動。
在馬鞍山街頭巷尾,總能看到身著紅馬甲的志愿者,他們或冒著嚴寒酷暑,引導車輛、行人文明通行;或深入小區,與社區工作人員入戶走訪居民。正是日復一日的宣傳發動,“做文明優雅馬鞍山人”的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來,我市不斷強化宣傳引導,全方位、多層次開展環境衛生宣傳,圍繞常態化疫情防控,大力引導群眾養成文明衛生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激發廣大群眾的文明意識,真正形成共同守護美麗家園的共識。
“作為普通市民,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亂停車,不亂丟垃圾。”佳山路店主俞女士每天開門第一件事就是打掃店鋪內外衛生,落實“門前三包”要求。
“真是不一樣了,現在馬路上環衛設施隨處可見,尤其是醫院門口、公交車站點、景區門口這些重點區域,加大了果皮箱、垃圾桶的增設密度。”環衛師傅湯榮梅告訴記者,“現在市民的環保意識不斷提升,大大減輕了我們的工作量。”
記者 余萍 通訊員 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