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長寧區虹橋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絡繹不絕的老人讓前來采訪的記者驚訝不已?!袄先藶槭裁聪矚g來這里?”我向一旁的志愿者發問。
“因為這里像家。不,因為這里就是家。”67歲的方綺老人搶答道。
為應對“人口老齡化”,上海提出了“嵌入式”養老模式,根植于社區建立老人服務站,覆蓋一片區域。讓老人們無須遠離親人和住所,下樓就能享受到養老服務。免費體檢、醫生問診、智能餐廳、休閑娛樂……老人們在這里絲毫不會覺得無聊,久而久之,便對這里產生了如“家”一般的感情。
在上海,這樣的人性化又貼心的服務還有很多。比如,為緩解三甲醫院就醫壓力,推出了以社區為單位的“家庭醫生”服務,一對一就近問診,讓看病更便利細致;設置、布局了一些智能垃圾箱房,通過無人化自助服務和監控裝置,實現了即使現場沒有保潔人員,系統也能準確辨認垃圾分類錯誤;在每次“城市舊改”前,相關工作小組都會帶著心理咨詢師、法律援助顧問和街道工作人員,結隊下到每戶人家實地走訪,充分開展意愿征詢……
利用高科技手段精細化治理城市、設計更多更貼心的服務……這些為人稱道的舉措之下,透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溫暖,而這種溫暖恰恰來自細致入微的“人情味”考量,它既是對“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踐行,也是在城市建設中落實“繡花”精神的寫照。
從10多年前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到近年來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可以說,上海的人本思想一直在延續。
疫情期間,上海允許居民攜帶寵物一起隔離,見諸媒體的流調報告充分保護相關人員隱私、只公布其行程等不少舉措,引發公眾點贊,同樣是因為這些舉措所傳遞出的“人情味”,對人尊重,與人為善。
“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這樣的發展理念之下,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地方,都在努力地、踏踏實實地為百姓做事、謀利,讓“人情味”變得越來越濃厚起來。
在杭州,“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群眾和企業辦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在陜西,相關人員提議引進上海的老年人“助浴”服務,利用高科技“助浴車”為臥床老人提供無須出門的服務;在北京,一些社區通過培養志愿者、尋找就近便捷的小型浴室等途徑為老人解決洗浴難題,把各種按摩設備搬進社區,為居民提供免費服務……所有這些,無疑會大大提高公眾的獲得感。
城市,無論大小,只要它的發展中融入了“人情味”,人們便很容易愛上這座城市,也會更加關心它的發展,進而想方設法為它做一些事情,讓它變得更美好。而這樣美好的城市,也更有可能吸引更多人來此奮斗、生活,為這個城市的發展貢獻更大智慧和力量。
這是一種良性循環,而“人情味”是這種良性循環的催化劑。這也是城市與人良性互動的一種理想模式,而“人本”“人心”是推動這種互動的極佳落腳點。
擇一座城,逐一生夢。曾經,深圳用一句“來了,就是深圳人”傳遞出城市的開放與包容。不遠的將來,或許會有更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尋夢者,在對城市諸多硬件條件進行一番考量后,最終因為一份濃濃的“人情味”,而選擇留在那里……(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