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管家化身“專科醫生”,把脈問診生態環境問題;綠色企業扛起社會責任,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退捕漁民變身濱江“護漁員”,守護好長江就是守護好家園……
還一座綠色之城,造一片“生態福地”。
近年來,馬鞍山多方探索,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從“管理”的一元主體到“治理”的多元主體,全社會共同推進環境治理的良好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問診園區企業 環保管家蹚出治污“新路徑”
4月15日下午,步入馬鞍山經開區環保管家駐點,醒目的“馬鞍山環保管家環境信息服務平臺”大屏映入眼簾。平臺共有政府、園區、企業、公眾四個端口,集成了環境狀況管理、環保咨詢服務、環保管理培訓、信息專欄等眾多版塊,通過信息化管理方式,可以實現實時動態管控。
“這相當于環保管家的中樞大腦。然而,剛來的時候,可不是這樣的。此前,園區內雖有多套生態環境監測平臺,但是各平臺之間存在信息壁壘,沒有辦法如此直觀地進行展示和管理。”指著屏幕,來自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的環保管家嚴佩嘉面露喜色。
2019年11月,我市在全省率先以市政府層面專項推動“環保管家”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聘請專家團隊進駐兩個國家級開發園區——馬鞍山經開區和慈湖高新區。當時,嚴佩嘉和華南所的同事們一起來到馬鞍山,成為馬鞍山經開區環保管家。
開展園區環境狀況調查、排查園區排水管網現狀、查看企業環保設施狀態、制定“一企一檔”環境檔案、出具環保管家意見書、建設環保管家信息平臺……“既是對園區及其企業生態環境‘把脈問診’,又是‘摸著石頭過河’蹚出治污新路徑。”一年多來,嚴佩嘉成了行走在馬鞍山經開區的生態環境“活地圖”。
這期間,讓嚴佩嘉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幫助頤海(馬鞍山)食品有限公司解決廢氣治理難題。環保管家入駐馬鞍山經開區后,通過“現場調研+專家會診+多方參與”的方式,為頤海提供“點對點”服務,組織大氣污染領域專家開展環境狀況現場調查,分析環保設施存在的不足,為其提供了短期改善方案+長期解決方案,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
嚴佩嘉所在的駐點辦公室距離頤海(馬鞍山)食品有限公司的直線距離大約1公里。“以前在辦公室就能聞到火鍋底料的味道,現在開了窗都是清新的空氣。”嚴佩嘉告訴記者,目前,頤海已將重點生產線的廢氣處理設施全部更新,其他生產線的處理裝置也在陸續更換中。
以前是“上門定期問診”,現在是“企業主動尋診”,園區企業的態度發生了悄然變化。今年,我市在九個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全面推廣環保管家。從試點到全面推廣,這也讓嚴佩嘉和同事們十分欣慰。
“馬鞍山打破了我對傳統工業城市的看法,沒想到這樣一座‘因鋼設市’的城市,會對守護綠水青山如此重視。在長江岸線整治、污染防治攻堅、突出問題整改等眾多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嚴佩嘉表示,希望這座城市綠水青山春常在!

呵護青山綠水 綠色電企提升產業“含綠量”
國能神皖馬鞍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原安徽馬鞍山萬能達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是安徽省首家在役機組全部實現超低排放的火力發電企業。近年來,該公司“逐綠而行”“向綠而轉”,企業“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持續提升。
“公司自成立以來,積極履行央企的社會責任,堅持發高效電、綠色電,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保護工作,成效顯著。”4月14日,就企業積極參與所在地生態建設,該公司生產副總經理曹培斌如是說。
“由于持續開展深度綠改,公司各項節能環保指標持續優化。”曹培斌介紹,2012至2014年,公司投資1.5億元完成了四臺機組電除塵高頻電源和脫硝改造,脫硝效率達到82%,全省最高。2015-2016年先后投資1.7億元,完成四臺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在馬鞍山地區率先實現超低排放。
公司位于長江邊,全力呵護長江“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堅決做到不讓一滴廢水流入長江成為該公司的“環保目標”。為此,2018-2019年,該企業投資600余萬元,完成卸煤碼頭徑流水回收工程、港口岸電系統、卸船機噴霧抑塵改造工程,實現了公司卸煤碼頭產生的廢水及初期雨水全部回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貫徹‘兩山’理論,央企責無旁貸。”曹培斌滿是自豪地說,“我們的生態灰場已經成為城市的濕地、生態公園。”2019年以來,公司配合馬鞍山市推動西山、團旗山生態恢復治理。公司在原址形成的天然池塘,投放數千條魚苗,其水源已經成為地表四類水源,吸引南北遷徙的白鷺。大雁、野鴨在此棲息,一幅“漠漠水田飛白鷺。夏木陰陰,巧囀黃鸝語”的自然美景美不勝收。
“我們不僅要成為綠色電企,還致力于轉型升級為世界一流的綠色能源供應商,向社會提供廉價的清潔能源。”曹培斌滿是憧憬地表示。目前,公司正全力推進熱電聯產,利用發電企業獨特的資源優勢,集中向慈湖高新區內金星鈦白、立白日化、圣諾貝等13家熱用戶提供優質清潔的工業熱源,供熱能力逐年遞增。
此外,該公司還將積極發展光伏、風電等新能源,致力于高質量轉型發展為綠色環保綜合能源企業,呵護青山綠水。

守護碧水東流退捕漁民變身濱江“護漁員”
今年49歲的張周華從小在長江邊長大,祖祖輩輩以打魚為生。隨著長江生態環境整治的推進,“張周華們”退捕上岸,并轉產成了護漁隊員。
“這兩年政府的整治很給力,對我們退捕漁民也很照顧,長江禁捕我們也很支持!”曾經百孔千瘡的長江讓“張周華們”很是心痛,而如今的水清岸綠又讓“張周華”們欣慰不已。“長江就是我們的家園,守護好這里就是守護好我們的家園。”他們說。
長江主航道流經馬鞍山,在薛家洼形成了一處避風港灣,這里也就成了張周華等50戶長江漁民的家,200多條大小不一的住家船、作業船將水灣填充得滿滿當當。岸上,不算大的灣區內,曾駐扎著7家“散亂污”企業、3家非法碼頭、2個畜禽養殖場和1處固廢堆放點。而經過整治后,如今的薛家洼生態園里,親水平臺、市民休閑步道,被成片的楊樹林和如茵的綠地環繞,江畔美景令人陶醉。
“住家船和生產船拆掉后,退捕漁民領到了補償款,并搬進了樓房。我現在轉產上岸成了護漁隊員,每個月能收入3000多元,兒子在工廠做車工,收入也還不錯。”對于護漁員的新身份,張周華非常滿意。每天,他都會和隊友們一起巡護薛家洼到采石風景區這段長約13公里的長江岸線,負責巡護、水上保潔等工作。
“看,那邊都是魚!”4月14日上午,當記者跟隨著護漁隊員們巡護到濱江文化公園時,張周華突然拉住了記者。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在沒入江水中的水草區域,不時翻騰起浪花。“那是魚兒在吃草。”張周華說,現在水里的魚明顯多了起來,不時還能看到江豚躍出水面,江面上經常能看到各種水鳥翻飛……
由于禁捕宣傳和執法到位,長江偷捕行為基本上沒有了,但總還會有一些垂釣愛好者來江邊垂釣。“這時候,就需要我們護漁隊員發揮作用了。”張周華說,經過耐心地宣傳解釋,垂釣者們也往往都很配合。“畢竟,長江變好了,大家都受益嘛!”
記者 任德玲 楊正文
余萍
通訊員 王華罡 邱雪
趙曉靜 雍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