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博望區丹陽鎮百峰村文書葛子陽有點忙。村里的鄉學堂即將建成,緊盯工程進度,采購桌椅設施,聯系授課教師,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上個月開工的,5月1日前全部完工,到時候,村民們學習充電就有好地方了!”和許多村民一樣,葛子陽對鄉學堂的正式開辦充滿了期待。
“鄉學堂”是什么?為什么要開辦?“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鄉村‘五大振興’都離不開人才,產業、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都要靠人才振興來推動。”百峰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齊道貴一語道破關鍵所在。他告訴記者,目前,村里人居環境整治初見成效,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但人才尤其是本土人才的匱乏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大瓶頸。
“辦‘鄉學堂’就是要培養我們百峰本土的人才,通過‘鄉學堂’的培訓學習增長本領,為百峰鄉村振興服務。”齊道貴說道。
留得住鄉愁,也要留得住人才。為創辦百峰鄉學堂,百峰村與北京綠十字公司合作,對原村委會駐地進行改造,合力打造“百峰鄉學堂”。
學堂建設未畢,技能學習先行。就在3月28日,由北京綠十字引進師資,百峰“鄉學堂”承辦的第一期鄉建實訓公益講座圓滿收官,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鄉村運營與金融架構》、《鄉村電商與村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優秀鄉村文化》、《鄉村新傳媒與手機短視頻策劃與攝制》、《百峰系列項目管理軟件操作演示》等5節實用課程讓前來參加學習的村民們拍手叫好。
“沒想到不出村就能聽到這么高水準的講座,真的很難得!”百峰村村民林莉是一位年輕的全職媽媽,因為孩子尚小,她暫時沒有出去工作。“像農村電商、發展鄉村優秀文化這些課程我都很感興趣,也想做一點事情。”林莉說,目前村里正在大力發展種養業、旅游業,隨著百峰的名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來到百峰。作為東道主,如何推介百峰,如何做好服務,都需要學習。“大家都聽得很認真,還特地做了筆記,都是實用的知識,期待下一次開課!”林莉說道。
以鄉學堂為平臺,百峰村搭建起了農民朋友與“智庫”溝通的橋梁。為解決師資問題,百峰村多方溝通,不僅通過綠十字引進師資,還與市農業農村局及多家社會公益組織達成了合作協議,同時注重發揮本地“能人”的作用,為村民開展好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等培訓,不斷增強他們的生產水平、發展能力、致富本領,以促進本土鄉村人才隊伍的壯大,為鄉村振興加油助力。
“村民需要什么,我們就送什么課程,量身定制。”齊道貴說,目前,“鄉學堂”第二期課程已經在征求村民意見。根據村民們的意見,種養技術、民宿建設、旅游服務等相關知識將搬上“鄉學堂”第二期講座的講臺。
“鄉村振興需要新型農民,他們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思維,而是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更有靈活思維和長遠眼光的人。”齊道貴表示,希望可以通過“鄉學堂”的創辦,真正做到培養人、留住人、用好人,激發本土人才扎根家鄉、服務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共同奏響百峰鄉村振興的時代強音。
短評:
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字之變,卻道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真諦”。眼下,人才資源匱乏的困境是制約鄉村振興的一大痛點。歸根結底,鄉村振興最根本的是“人”的振興,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人才匱乏的困境成為當務之急。
為提高村民綜合素質,解決鄉村人才匱乏問題,百峰村“兩委”對原村部進行改造,打造“百峰鄉學堂”,把各類技能培訓送進村里,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學到新技能,既不耽誤農作,又能學到實用技能。“鄉學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源源不斷地為村莊發展培育人才資源,人才匱乏問題也將得到有效解決。
百峰“鄉學堂”的建立,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頭活水”,它將有效引導村民轉變思想,有序推進本土人才隊伍建設,讓村莊煥發活力與生機。產業強、鄉村美、農民富,一幅高質量發展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百峰村大地上濃墨重彩地鋪展開來。
鑄“力”行動·融媒體大練兵活動
第四采訪組
記者 黃瑩 盛李銳 蔣雯
見習記者 胡越
通訊員 徐光飛 沈麗 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