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之馬鞍山,擎起燈火的礦區、濺起鋼花的工廠構筑起祖輩們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園。長江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最美饋贈,它不僅給我們帶來豐裕的資源,也撐起了千年歷史的厚重,它猶如年邁的母親飽經風霜。
今朝之馬鞍山,浪拍江岸,郁郁蔥蔥,奔涌的長江勾勒出如詩如畫的江景,見證著這座城市奮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全力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生態福地、智造名城”的鏗鏘步伐。
近年來,我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實現了經濟騰飛與生態保護共贏。如今,綠色已成為這座城市最美的容顏、最靚的風景,映襯著這座濱江城市的蛻變。
水清兩岸綠 風光無限好
驚蟄節氣,春風吹綠大江南北,萬物吐露芬芳。
信步薛家洼生態園,放眼望去,皆是綠色江岸簇擁一江春水的美麗畫卷,令無數游人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這個開啟“美顏模式”的網紅景點,過去是被戲稱為“五毒俱全”的臟亂漁港。作為長江東岸的一個天然港灣,900多畝的土地上曾聚集著非法碼頭、散亂污企業、畜禽養殖場、固廢堆場,還有200多條漁船。
改變,始于2019年。在遵循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的理念之下,長江東岸綜合整治工程正式拉開帷幕。當年5月份,薛家洼229名漁民率先退捕上岸,告別“水上漂”。與此同時,關停并轉散亂污企業、拆除非法碼頭等一系列整治工程在薛家洼展開,短短數月,一個涵蓋濕地堤岸、健身步道、防護林等景觀的薛家洼生態園就此展現在人們眼前。
從“臟亂差”到“美如畫”,薛家洼的秀麗蝶變,既是長江馬鞍山段岸線綜合整治取得顯著成效的生動縮影,更見證了市委、市政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還江于民、還綠于民”的最大決心和最強舉措。
作為一座依江而建的資源型工業城市,寶貴的岸線曾被大量非法碼頭、砂場占據,不僅讓城市長期“臨江不見江”,更讓長江生態系統紅燈頻閃。
只有生態優先,方能一馬當先!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市堅決扛起長江大保護責任擔當,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按照環境整治、生態修復、水源地保護、防洪治理、景觀提升“五合一”思路,以薛家洼區域為突破口,實施長江東岸生態修復、綜合整治,通過打出“鐵腕治江”組合拳,23公里長江馬鞍山東岸發生秀麗巨變,生產岸線變生態岸線、景觀岸線,長江水保持Ⅱ類水質,“濱江夕陽”、“江豚戲水”成為特色景致。
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去年以來,我市乘勢而上,把綜合整治延伸到一江兩岸79公里長江岸線,集中攻堅碼頭渡口、船舶修造、補綠增綠等12大類、30項重點整治任務,通過專項整治,我市沿江生態環境面貌得到進一步提升,并建立了常態化監管機制。
“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我市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堅持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統一推進,以環保整改倒逼產業轉型,積極開展“進園區”行動。同時,整合采石磯景區、薛家洼、楊樹林等生態資源,用好長江文化、詩歌文化、佛教文化等人文資源,推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發展文化旅游、康養休閑等產業,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
水清兩岸綠,風光無限好。
今日濱江,勝景宜人滿目新,“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正在形成。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強化共抓大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我市正以不勝不休的決心,久久為功落實長江大保護,讓新時代“長江之歌”更加激越嘹亮,努力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上率先作出馬鞍山示范。
守住安全“紅線” 打造“城市花園”
3月9日,在向山鎮徐山村正榮選礦廠復墾項目回填的土地上,隱隱有絲絲綠色,春天播種的草籽已經聞著春的氣息漸漸破土,在這片復墾土地上,清晰可見的排水溝勾勒出生態最初的模樣。
正榮選礦廠尾礦庫曾是向山鎮2020年7個閉庫的在冊尾礦庫之一,于去年11月啟動復墾工程,目前已經完成復墾復綠。其南側下游300米處有十余戶村民居住,分布有連片的水稻田,庫區有簡易鄉村公路通過。復墾前,由于停產多年,缺乏專人管理,尾礦庫坡底的灘面存在多個凹坑且存有積水,這樣的地形逐漸成為了一個具有高勢能的人造泥石流危險源,存在潰壩危險,一旦失事,容易造成重特大事故。而由于礦藏豐富、歷史遺留問題多,類似這樣的危險源在向山地區還有很多。
痛定思痛,刮“骨”療“毒”。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向山地區綜合治理,成立了由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高位推動各項整治工作,共投資36億元,實施了51個項目,一批選礦廠徹底拆除、一批固廢堆場規范整治、一批采礦宕口復綠復墾、一批水系治理達標見效、一批基礎設施快速建成,取得階段性成效。
對標對表,乘勝追擊,一場向山治理“大會戰”全面鋪開。圍繞努力打造第二個薛家洼和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本,雨山區緊盯“一年打基礎、三年大提升、五年成樣板”的目標,舉全區之力開展向山地區的大整治、大會戰,只為可以早日將向山地區打造成全國礦區生態修復示范區、長江支流源頭水環境綜合整治示范區。
生態優先,規劃引領,新發展理念創新治理模式。向山地區的問題不能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從“山、水、氣、土”共治的思路統籌推進。對此,雨山區計劃總投資81.63億元,精心謀劃項目建設三年計劃,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環保治理、土地整治等十大重點工程。其中,今年計劃實施36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4.24億元。同時,加快編制《向山鎮生態治理與國土空間規劃》,積極爭取生態環境部EOD試點、非標專項債,主動與三峽集團、中國中鐵、馬鋼礦業等大型央企對接洽談,組建合作運營公司,采用ABO+EPC的模式,多元化籌措建設資金,實現片區整體修復、全面提升。
時間緊、任務重,唯有多頭同步推進。目標一定,雨山區便充分發揮指揮部及項目建設、生態修復、征遷安置等6個工作組作用,抽調18名專職工作人員脫產駐點辦公,堅持掛圖作戰,強化跟蹤督查、督辦銷號等機制,確保各項工作快速推進。從一張藍圖到一片花園,向山地區綜合治理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全過程,統籌開展“山、水、氣、土”共治。后期還將通過重點發展智能制造、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實現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轉化,真正把向山地區打造成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本,早日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東部新城。
“環保管家”上陣 科學精準施策
“專家給我們提供了解決方案和技術指導,難題及時解決,沒花一分冤枉錢,還節約了成本。”1月20日,在慈湖高新區立白日化公司“環保管家”服務站,公司總經理尹春亮告訴記者,自從試點“環保管家”服務后,環保問題有了專家“把脈”,解決了心頭之憂。
近年來,我市堅持生態立市,聚焦生態環保高水準,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環保管家”正是我市護航綠色發展的創新舉措。2019年8月,我市在全省率先以市政府層面專項推動“環保管家”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聘請專家團隊進駐馬鞍山經開區、慈湖高新區開展“環保管家”試點,按照環保治理規律來推進整治,做到源頭治理、流域治理、綜合治理、精準治理,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環保管家”通過專業環保機構為政府、園區、企業提供環境監測監理、環保設施建設運營、污染治理等一體化環保服務和解決方案,為園區和企業提供精準服務。“‘環保管家’為企業帶來了‘管家+專家’的一站式服務。”頤海(馬鞍山)食品有限公司安全環保部負責人朱小龍深有感觸。
作為一家生產火鍋底料的企業,在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中,廢氣治理一直是公司的痛點。“環保管家”入駐馬鞍山經開區后,立即為頤海提供“點對點”服務,組織大氣污染治理領域專家開展環境狀況現場調查,分析環保設施存在的不足,幫助其提出改進意見建議。
“多虧‘環保管家’找到癥結所在,才能幫我們快速解決‘老大難’。”說起“環保管家”的精準服務,朱小龍頻頻點贊,他說,“根據‘環保管家’給出的診斷意見,我們立即聯合相關供應商對公司的廢氣處理設施進行完善。”
科技領先,智慧上陣,提升“環保管家”服務含金量。
通過無人機航拍,實現項目清晰辨別,為企業提供精準服務;通過環境信息管理平臺,實現數字化管理,為園區提供智能管控;通過開發“環境物聯網”辦事云平臺,為園區企業建立了專門的環保信息檔案......駐點以來,信息化管理成為“環保管家”高起點、高規格的踐行。
近期,來自華南所的“環保管家”已成功進駐馬鋼公司,助力馬鋼精準治污、超低排改造和突出環境問題整改。下一步,我市將結合2個試點園區“環保管家”推進情況,在全市范圍內全面推行“環保管家”服務模式,扭住服務企業高質量發展這一關鍵,堅持服務重點企業(行業)、服務縣區(園區)、服務執法監督,全力提升企業環境污染防治能力,為園區提供綜合性環境管理服務,協助落實屬地監管責任。
截至去年12月,“環保管家”已在我市開展企業環境疑難問題專家會診50次,編制管家意見書77份,形成環境管理建議220條,排除企業環境隱患67個。與此同時,“環保管家”還協助完成69家企業環境統計審核、482家企業績效分級評估、456家企業排污許可登記填報,組織實施4295個長江干流入河口排查、長達936公里的園區雨污水管網排查,完成大氣網格化分析研判報告400余份。
奮進新征程,獵獵駕長風。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我市將以翻篇歸零再出發、一馬當先再起航的姿態,牢記囑托擔使命,再立標桿砥礪行,奮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全力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生態福地、智造名城”。
文/記者 任德玲 劉挺 張令琪 通訊員 徐丹丹 劉東華 董健 邰貴 圖/記者 儲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