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終,一條跨省、跨市都市圈通勤鐵路最新進展再一次刷爆馬鞍山人的朋友圈——
2020年12月30日,在全體市民的熱切期盼中,寧馬城際鐵路(馬鞍山段)重點工程正式破土動工。這標志著我市舉全市之力強力推進的“一號工程”邁出了實質性關鍵步伐,“雙城同城”無限精彩的美好未來正“呼嘯而來”。
從基礎設施到公共服務,從產業協作到創新協同……回首剛剛走過的“十三五”,隨著越來越多“一體化”夢想加速照進現實——我市與長三角的聯系,從未像今天這般“親密無間”。

潮起江海,奔騰不息;蹈浪濤頭,奮進不已。
“十三五”期間,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心區城市、安徽融入滬蘇浙的“東大門”,手握“近水樓臺”先機的馬鞍山,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聚焦“六個一體化”,以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為主攻方向,堅持全市域、全領域與滬蘇浙同頻共振,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氣魄在一體化發展壯闊大潮中劈波斬浪,用探路先行的“一馬當先”勁筆書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馬鞍山篇章”。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
站在“十四五”全新起點上,迎著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浩蕩東風,我市將加快實施長三角一體化提升行動,以一體化的思路抓協同,以一盤棋的舉措求突破,奮力融入新發展格局,在全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做強“橋頭堡”、扮靚“東大門”,奮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全力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生態福地、智造名城”。
回首望,氣象萬千;再出發,快馬加鞭。
最是好風憑借力 揚鞭催馬志在先
規劃空間進一步協同、基礎設施進一步聯通、毗鄰區域進一步融合、產業協作進一步加深、創新協同進一步深化、公共服務進一步共享……
回望“十三五”,伴隨著融入棋局“落子如飛”,“合作之花”競相綻放,“長三角一體化”已成為我市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和主旋律。
乘長風而奮起,馭大勢而作為。
雷霆之勢強力推進的背后,折射出馬鞍山始終以“一馬當先”姿態競逐“融長之路”的使命擔當,更彰顯出這座城市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奮力開創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的壯志雄心——
201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出爐,我市正式成為長三角城市群成員;2018年,市委九屆七次全會提出“全面融入長三角,重點打好南京牌”,我市與南京、合肥兩市建立起常態化對接機制,共同推進寧馬、合馬合作“雙十”項目;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市委九屆十次全會吹響了加快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嘹亮號角,鋪開了“六個一體化”美好藍圖,恢弘開啟了高歌猛進、奮楫爭先的全新征程。
藍圖既定,銜枚疾進。
我市成立“馬鞍山市加快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五個專項推進組,以“頂格配置”激活“最強推力”。
出臺一套《實施意見》、一套《實施方案》,在全省制定重點任務、重大平臺項目和重點改革創新舉措“三套清單”,印發《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工作機制》、建立起4項對外合作工作機制和5項內部調度推進機制——我市在市級層面構建起“1131”系統完備、特色鮮明的一體化推進體系,催動全市上下奮發蹈厲,催生合作成果競相涌現。
舉網以綱,千目皆張。
編制《寧馬一體化空間發展規劃》,完成《和縣融入南京江北新區協同發展規劃》編制,啟動巢含產業合作園區規劃編制……近年來,我市以規劃對接為引領,加強與滬蘇浙特別是南京、合肥的規劃對接,同在“一張藍圖”上描繪美好未來,規劃體系“四梁八柱”正加速形成。
交通互聯互通、快聯快通,是一體化發展的先決條件。
“十三五”期間,我市以交通互聯為紐帶,將巢馬城際、寧馬城際、寧馬高速改擴建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作為對接滬蘇浙的“一號工程”,成立專班重點推進。打通“斷頭路”、暢通“大動脈”、疏通“毛細血管”……隨著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紛紛“提擋加速”,不僅進一步提升了我市與長三角互聯互通水平,極大拉近了普惠民生的時空距離,更有效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發展要素流動集聚,為提升城市能級、加快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澎湃動力。
下好毗鄰“關鍵子” 帶活合作“滿盤棋”
2020年11月13日,馬鞍山“東大門”博望,再次收獲無數火熱的目光——
在當天舉行的馬鞍山市博望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重點項目集中簽約、開工暨安徽博望中安振興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揭牌儀式上,總投資159億元的17個項目集中簽約、開工,標志著我市與安徽省投資集團、中鐵(上海)投資集團共同打造的博望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進入了全新階段。
作為寧馬兩市共同打造的“樣板間”,2019年底,承載探路先行、創新示范國家使命的江寧-博望跨界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在各界期盼中“呱呱墜地”。
憑借制度創新,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一年多來,這塊“試驗田”展現出超越局部利益和傳統思維的“想象力”,形成了一批示范性、帶動性的合作成果。跨界一體化發展猶如離弦之箭、破空疾進,在566平方公里的協同共建區內開啟了磅礴起勢。
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大棋局”中,毗鄰區域率先突破融合,無疑是落子“關鍵處”的“先手棋”。
放眼一江兩岸,毗鄰合作熱潮涌動,一處處碩果搖枝的“試驗田”串珠成鏈,著力打造長三角最靚“區域合作帶”——
在含山,巢湖市、安巢經開區、含山縣簽署《巢含產業園區合作開發協議書》,將全面深化三方合作,共同打造合馬跨界一體化發展新樣板;
在和縣,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掛牌成立,啟動建設浦和文旅產業伙伴園區、江北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園和縣分園等4個合作平臺;
在當涂,該縣與高淳簽署跨界一體化發展框架協議,將共推規劃、產業、基礎設施等7個方面一體化……
一處處“朝夕相望”的毗鄰區域成功“牽手”,開展多層次、多模式的毗鄰區域合作,孕育萬千可能,充滿無限想象,讓未來令人無比憧憬和期待。
產業協同,是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最強動力。
近年來,我市加快與滬蘇浙產業配套發展、協同發展,特別是圍繞南京“441”主導產業定位和合肥“芯屏器合,集終生智”產業布局,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積極推進馬鋼“1+8”產業基地建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2020年前10個月,全市新簽約引進長三角地區億元以上項目數和協議總投資,實現兩個“占比過半”。同時,大力發展“飛地經濟”和“園中園”,先后建立馬鞍山青浦工業園、當涂—臨港產業合作園、花山—虹橋臨空經濟園等合作園區。
畫好民生“同心圓” 帶來滿滿獲得感
近年來,隨著石臼湖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每到冬日,成群的大天鵝都會跨越千里來到這里棲息越冬,“煙波浩難止”的石臼湖變身“天鵝湖”,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
作為長江中下游地區少有的通江湖泊之一,石臼湖為皖蘇兩省的界湖,32萬畝水面,一半屬皖,一半歸蘇。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水產養殖的發展,湖泊被成百上千的竹排和圍網所覆蓋,導致水生植物種類大幅減少,水鳥種類和數量隨之下降。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伴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向縱深推進,石臼湖的生態治理,從“分治”走向“輪值”,又從“輪值”升級為“共治”。如今,石臼湖每個月水質都穩定在Ⅱ類水平,成功打造了湖泊生態修復的“皖蘇合作樣板”。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長三角實現綠色發展的基礎。
開展長江岸線綜合治理,強化共有水域生態保護力度,共護一江碧水浩蕩東流。寧馬滁三市簽訂《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協作共管協議》,共同落實長江禁捕退捕工作;寧馬兩市簽訂森林防火聯防聯控合作協議,實現聯防區域隱患排查整治一體化……我市不斷加強生態空間共保,推動環境協同治理,為共筑綠色美麗長三角不斷貢獻“馬鞍山力量”。
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享,不斷增加民生獲得感、提升幸福感,始終是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根本落腳點。綠色畫卷之外,一幅更廣領域、更加幸福的民生圖景,正在一江兩岸徐徐鋪展開來——
看教育,簽訂《南京市與馬鞍山市教育一體化合作協議》,選派中小學校長、教師赴上海、南京掛職學習,掛牌成立南京市百家湖小學博望分校,引進江蘇教育資源共建含山縣育才實驗學校;
看文旅,寧馬攜手打造我市全域水上旅游,共創“玄武湖-雨山湖”“燕子磯-采石磯”等水上交通和休閑類合作項目,實現從“共飲一江水”到“共游一江水”;
看醫療,市人民醫院秀山分院掛牌江蘇省人民醫院戰略合作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陳星榮影像會診中心馬鞍山分中心落戶十七冶醫院,共建上海中醫藥大學鄭蒲港區域醫院,讓市民“足不出市”便可享受到長三角頂級醫療資源……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
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確幸”,不斷滿足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這一不斷放大的民生“幸福圈”里,日益增進的民生福祉看得見、摸得著、更感受得到。
記者 劉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