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的歷史,總會在某個節點駐足回望。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上回首既往,剛剛過去的“十三五”,是攻堅克難的五年,是砥礪奮進的五年,更是成績卓著的五年——
“十三五”期間,我市經濟正值爬坡過坎的攻堅期、轉型升級的機遇期、結構調整的關鍵期。面對異常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和疊加而來的困難挑戰沖擊,我市牢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搶抓新機遇、拓展新空間、激蕩新動力、厚植新優勢,實現經濟運行穩中進、發展質效進中提,讓制造大市蝶變“智造名城”,奮力闖出了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高質量發展的全新路徑。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
從2015年的1365億元上升到2019年的突破2100億元,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產業結構調整持續優化,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構建……一組組亮眼數據、一個個喜人變化,折射出奮楫搏浪的不凡歷程,傳遞出轉型升級的強勁脈動,更開辟了令人信心倍增的光明前景。
乘“智”而上
傳統產業轉出“新天地”
一減一增,效益提升。這一喜人變化,發生在中國寶武馬鋼集團。
2018年10月,隨著長材事業部北區3號、4號轉爐正式關停,標志著馬鋼去產能三年計劃提前全面完成。三年間,馬鋼累計壓減煉鐵、煉鋼產能近500萬噸,相當于減去了一個中型鋼鐵企業。
與此同時,馬鋼通過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高速輪軸、高檔板帶、精品長材”三大系列產品紛紛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帶動企業經營效益不斷提升。2020年,馬鋼鋼產量首次突破2000萬噸,營業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人均年鋼產量首次邁上1000噸臺階,全年生產經營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馬鋼的變化,正是我市傳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快馬加鞭“由大奔強”的生動寫照。
作為因鋼而立的資源型城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上,不斷把實體經濟做強做優。智能制造,既是大勢所趨,更是必由之路。
近年來,我市著力推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強化產學研用合作,大刀闊斧推進制造業智能轉型。“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崗”……放眼一江兩岸,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智造浪潮,產、學、研、用產業鏈集聚發展態勢日益凸顯。
“十三五”期間,全市共培育省級智能工廠5個、數字化車間21個,市級智能工廠5個、數字化車間48個、數字化生產線18個。
2020年,我市又制訂印發了《關于馬鞍山市深入推進智能制造的實施意見(2020—2022年)》,將突出“產業智能化”和“智能產業化”,投資100億元以上重點實施六大工程,撬動生產方式變革,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推動我市智能制造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
聚力“小升規”,壯大新動能。
“十三五”期間,我市不斷加大培育力度,多措并舉力促小微企業上規升級,一大批小微企業成功跨“坎”、“破繭成蝶”,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力、新活力。截至2020年9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152戶,超“十二五”末約百戶。
“智變”加速跑,畝均論英雄。
作為地方經濟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打破資源要素“天花板”,打造產業發展“升級版”,畝均效益評價是“關鍵之鑰”。
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工業企業畝均效益評價工作,通過實施“四大專項行動”,以“正向激勵+反向倒逼”精準發力扶優汰劣,引導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增聚新動能、拓出新空間。
用好“畝均指揮棒”,提升發展“含金量”——
培育新產品,創造新供給,越來越多的企業從傳統的“拼要素、拼資源、拼投入”,轉向“靠創新、靠技術、靠人才”,不僅使企業競爭力得到了顯著提升,更有力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
2020年9月,2019年度企業畝均效益評價“成績單”公布,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平均畝均稅收較上年度增長10.88%;與此同時,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共促成60戶低效企業轉型退出,盤活、騰退、高效利用工業用地2724.53畝。
“進退”之間,產業加速升級。
“新興”向榮 制造大市煥發“新氣質”
從自供電專利技術全球領先,到業內首創“雙引腳”同步整流解決方案,再到率先在氮化鎵芯片應用領域進行研發布局,位于馬鞍山經開區內的安徽省東科半導體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電源管理“中國芯”,不僅性能躋身國內一流,部分技術更是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芯片,被稱作“現代工業的糧食”。放眼一江兩岸,從研發設計到封裝測試,“芯火燎原”的絢爛圖景,正是我市大力發展戰新產業,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生動詮釋。
“十三五”期間,我市以壯大規模、創新驅動、引領升級為核心,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加快培育發展戰新產業。澎湃涌動的新動能,正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推力。
“十三五”前四年,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9.1%,居全省前列;戰新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由2015年的17.2%增加到2019年的34.5%。
半導體、機器人、新能源……越來越多“新”板塊的熱力加盟,持續刷新著人們對這座“鋼筋鐵骨”工業城市的固有印象,讓馬鞍山經濟煥發出高質量發展的全新氣質。
為積極搶抓“新基建”機遇,我市率先全省出臺《關于推進“新基建”工作的若干意見》,聚焦信息新網絡、融合新業態、創新新平臺,重點打造6個“新基建”關聯特色產業集群,著力創造新供給、激發新需求、培育新動能。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智造轉型的智慧源泉。
從面對疫情沖擊,用創新筑起“抗寒”屏障;到加大研發力度,用創新勇立發展“濤頭”,廣大企業投身火熱創新實踐,持續向創新要動力、要活力,讓一江兩岸持久回蕩著“第一動力”的時代交響。
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躋身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增強——
2019年,我市城市創新能力指數在全國72個創新型城市中排名第39位,累計有效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489家,位居全省第三;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394.8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1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38.4%,躍居全省第一位。
“集”優成勢 鏈式發展構筑“新高地”
繼奧克斯智能家用空調項目投產之后,2020年9月28日,總投資30億元的奧克斯智能制造產業園開工暨首批入駐項目簽約儀式在當涂經開區舉行。未來,產業園將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吸引長三角及周邊地區的更多家電供應鏈企業入駐,加快打造智能家電產業集群。
轉型升級,既要提升產業層次,更要優化產業結構。
長期以來,我市產業結構始終處于“一鋼獨大”的局面,“因鋼而興”也“因鋼而困”。“十三五”期間,我市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力促產業“集”優成勢、“聚”力升級。
從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全市主導產業優化升級的意見》,推動主導產業“再聚焦”;到印發《關于加快建設產業集群(基地)的實施意見》,促進產業集聚“再提速”,不斷完善的政策體系環環相扣,著力構建企業集聚、產業集群、發展集約的全新格局,加快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我市將通過“引龍頭、建鏈條、育集群”,做大做強做優鋼鐵相關產業集群,聚力發展三大省級以上戰新產業基地(集群),大力培育市級特色產業集群,加快形成規模體量大、專業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撐帶動力強的“1+3+N”產業集群(基地)。
為進一步推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我市還創新建立“群長制”,由6名市級領導掛帥出任14個產業集群(基地)“群長”,力促產業集群加快“聚起來”、“強起來”。
一江兩岸,一個個產業“鏈式發展”,一個個集群加速崛起,撐起了打造新階段現代化“生態福地、智造名城”的“四梁八柱”,形成了共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如今的馬鞍山,正從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產業結構向現代產業體系加快轉型,開創出“萬馬奔騰”、“新花”怒放的全新發展格局。
“立足鋼、延伸鋼,不唯鋼,超越鋼。”變化的數據,為產業結構加速優化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鋼鐵產業增加值比重由曾經的超60%降至2019年的32.9%,三次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5.8:56.7:37.5調整為2019年的4.5:49.0:46.5。
“十三五”期間,我市牢牢扭住項目建設“牛鼻子”,始終堅持“項目為王”,全力以赴抓項目、穩投資、增動能,一個個投資體量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重點項目,正成為我市加快產業升級突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也為全市“十四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全省“標準地”改革唯一試點市,去年以來,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工業項目“標準地”改革,掛牌出讓工業項目“標準地”占全省“標準地”出讓面積的80%,實現開發園區項目“拿地即開工、開工即建設”,讓項目建設熱潮奔競不息,持續為我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帶來新活力。
記者 劉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