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至縣龍泉鎮鐵爐村貧困戶楊雙喜在當地黨員干部幫助下,及時補種了莊稼。
今年58歲的楊雙喜,小孩子有精神障礙,他以前一直在武漢務工。新冠疫情發生后,村里幫他安置了公益性崗位——學校門衛崗。“月工資1800元,能照顧到家,比在外面強。”楊雙喜說。
工作穩定后,勤勞的楊雙喜利用空閑時間種植了幾畝水稻。然而,7月初的洪水將他的稻田沖毀。
“鎮村干部及時幫助清理稻田砂石,免費送秧苗,我家稻田補種了。”看著綠油油的秧苗,楊雙喜高興地說。
幫助楊雙喜克服疫情和洪災沖擊帶來的不利影響,是東至縣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的一個縮影。
7月初的持續強降雨導致東至縣龍泉河水位猛漲,沿線7個鄉鎮累計受災群眾27004戶95566人,轉移群眾7604戶24429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43063.4畝,養殖業受損戶261戶。
面對災情,東至縣及時成立南部山區災后恢復工作指揮所,發動4000余名黨員干部下沉一線,幫助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同時,18個駐村工作專班54名隊員、11個駐村扶貧工作隊33名隊員,抓好貧困戶等重點群體災情摸排處置工作。
今年,龍泉供銷合作社與“老干媽”生產基地簽訂辣椒原料供應合同,供銷社與十幾位農戶達成收購協議。突如其來的洪水,讓供銷社和農戶損失慘重。“很多人家的辣椒地由于地勢低,全被淹了。”龍泉鎮瀼塘村村民朱雪生擔心上半年是白忙活了。
正當農戶們一籌莫展之際,鎮村干部積極幫助他們開展災后生產自救,改種晚稻。“截至目前,絕收的1500畝辣椒地基本上已搶插了晚稻秧苗。”瀼塘村黨支部書記程鶴松說。
目前,東至縣各鄉鎮均成立災后生產自救工作指導組,農技人員每天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災后農業恢復生產。
(本網通訊員 徐玉松 本網記者 徐建)
[責編:
張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