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報紙上刊登結婚啟事,在不少年輕人中流行起來。
追溯過往,其實在民國時期,“結婚登報”就曾風行一時,啟事既能知會遠近親友,日后也可作為憑證。如今,網友們在報紙上寫上“愿赤繩系定,白頭永偕”“愿修百年之好,共赴白頭之約”,通過這種方式找到了一種“復古紙質浪漫”。
仔細想來,報紙本身的諸多特性,其實恰與人們對婚姻的某些期待相契合。對于身處快節奏社會的現代人來說,想必感受更為明顯。報紙作為一種傳統媒體,具備較高的公信力,一旦印刷發行,內容便很難更改或撤銷。這也就賦予了結婚登報一種獨特的莊重感。同時,在報紙上刊登結婚啟事,仿佛是在向全社會宣告自己的婚姻,這種“昭告天下”的儀式感,也讓年輕人感受到婚姻的神圣。再者,報紙作為實體媒介,紙質質感、印刷鉛字,以及它在圖書館或檔案館中的存檔屬性,都賦予了結婚登報“愛情信物”的意義,具有獨特的物質性和收藏價值。相比之下,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就難免讓人覺得缺乏“永恒”的屬性。
結婚登報這一看似“老套”的儀式火了,折射出年輕人對愛情、婚姻的新態度。一方面,更關注情感和文化層面的意義。“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能引得無數人共鳴,或許正說明,人們依然懷念樸素的儀式感、珍重“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承諾。通過結婚登報,年輕人不僅是在記錄自己的愛情,也是在傳承一種文化傳統。另一方面,更關注個性表達。當下,獲取婚禮精修大片、唯美布景并非難事,但在報紙上登結婚啟事、“特邀歷史與法律一同見證這一天”的人仍是少數。選擇這種方式,既是表達愛情,也是展現個性化態度和追求。由此說開去,在新婚俗愈發流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追求婚禮創新,于“小而美”中尋求婚禮表達祝福、分享幸福的本質。從麥當勞婚禮到海底撈結婚儀式,從騎共享單車接親到蒼山洱海旁僅有六人的婚禮,或許在真摯的情感面前,婚禮不需要大操大辦,不需要攀比,一點獨有的浪漫,已經足矣。(皇甫思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