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清晨,在合肥市瑤海區七里站街道恒通生活區,75歲的志愿者劉紅珍經過一棟樓下,她抬頭看了一眼二樓拉開的窗簾,心里瞬間踏實了不少。
樓上,82歲的金從江患有腦梗,臥床多年。比他小一歲的老伴王銀霞不離不棄、照料著丈夫的日常生活。“這個窗簾裝上去好幾年了,他們跟我們約定,窗簾早晚正常開合,就是我們平安的標志。”王銀霞指著窗簾告訴記者。
王銀霞所說的約定,是恒通社區黨建引領品牌公益項目“窗簾之約”。在轄區部分高齡、獨居等特殊困難老人家中安裝帶有“窗簾之約”字樣的窗簾,社區“暖寶”幸福驛站志愿者與老人約定,每天早晨7:30拉開窗簾,晚上6:30合上窗簾,通過每天早晚巡查窗簾開合情況,確認老人是否平安。
其實,這群“暖寶”志愿者也是一群平均年齡74歲的老人。
據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軍工企業——安徽省通用機械廠從舒城縣遷往合肥市瑤海區,與合肥紡織機械廠合并,成為合肥恒通機械有限責任公司。90年代末,這家工廠改制,轟鳴的機器聲逐漸消失于城市變遷中。
恒通生活區作為家屬院,居住著不少“老軍工人”。圍繞著小區治理、便民服務、文娛生活,一批活力老人成為社區志愿服務的主力。
2015年,恒通生活區迎來老舊小區改造,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居民意識到,要想維護好改造成果,加強管理必不可少,事情誰來做?原軍工廠13位退休老黨員、老干部挺身而出,成立“永久”牌志愿服務隊,成為小區自治和管理的重要力量。
2019年,“暖寶”幸福驛站從“永久”牌志愿服務隊分離出來,專門從事為民志愿服務活動。
將近8點,在恒通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旁的“暖寶”幸福驛站,10余位老人陸續趕來,11臺靠墻擺放的縫紉機“噠噠噠”響起,小小驛站熱鬧喧騰。
今年87歲的徐代英正踩著踏板縫紉一床被套。“這是居民拿過來讓改小的被套,我們這里不僅給居民縫縫補補,還做包、圍裙、護袖、坐墊……”徐代英向記者一一介紹,聲音爽朗、動作利落。
在一旁的小房間,設計師、原軍工廠機械師、73歲的周仕順正在裁剪布料,他拿出自己用廢舊的牛仔褲設計出的各種包,將廢棄米袋子的黃色提手鑲嵌在包上做成拉環,實用大方。
“我們的縫紉機和做布藝的各種材料,都是社區居民捐贈的。”“暖寶”幸福驛站發起人、81歲的老黨員郝素云一邊整理布料、一邊告訴記者,做成的布制品會在居民參與社區活動時贈送給大家作為伴手禮。
相比于記者兩年前探訪時的情況,如今,“暖寶”幸福驛站志愿服務力量不斷壯大。“我們現有25名志愿者,其中有11位是黨員,他們中年齡最大的87歲,最小的62歲。”郝素云介紹,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不僅實現助人為樂,而且每天有事干,大家精神狀態更好了!
恒通社區黨委書記龔雪對此深有感觸:“通過發揮老黨員志愿者先鋒模范作用,既幫老人解決問題,又發動老人一起解決問題,讓活力老人成為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如今,恒通社區有志愿服務隊伍10支,志愿者數量300余人。“有事找志愿者,沒事做志愿者”的理念在社區蔚然成風。
■ 本報記者 劉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