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分水嶺風景道航拍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在江淮大地上,有一道高高隆起的脊梁,它的名字叫江淮分水嶺,這條分水嶺不僅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特征,沿途地區秀美的自然景觀與歷史的厚重交織共融,更為其賦予寶貴的旅游資源。
隨著自駕游已成為全域旅游時代最主要的出游方式之一,風景道這一概念也應時而生,一條美麗的風景廊道,已經成為一個區域的重要旅游吸引力。2022年,安徽省認定了首批旅游風景道,滁州江淮嶺脊線名列其中。
與山而行,與水相伴,420公里長的主線,貫穿滁州市8個縣(市、區),滁州江淮分水嶺風景道如一根多彩的絲線,串聯起沿線100多個景點,讓人徜徉在山水畫廊之中,沉浸在歷史人文之內。不僅如此,這條風景道還成了富民興業的“致富道”,公路、文化、旅游、產業跨界融合,沿線特色產業因路而興,群眾因路而富,將旅游資源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滁州市明光市軍旅小鎮風景道
以路串景,沿途探尋“詩與遠方”
滁州襟江帶淮,素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蘊育了豐厚的文化和旅游資源。全市共有國家A級以上景區47個,其中包括了1家5A級景區和7家4A級景區。但這些景區分布在8個縣(市、區),除瑯琊山、明中都城知名度較高外,其余景點缺乏突出特色。
同時,這些景區還存在通道少和服務弱的問題,各景點之間高標準的旅游通道匱乏,多數景點主要由縣鄉道及村村通道路連接,往返耗時較長,交通體驗欠佳。各景點沒有統一的服務標準,導致游客在不同景點的體驗感參差不齊。
為了打破旅游業的發展瓶頸,滁州市于2018年底謀劃確立了“江淮分水嶺嶺脊生態旅游帶”工程,并將其作為著力打造全域旅游的“1號”工程和示范工程。2021年8月,主廊道全線建成貫通。
據滁州市文旅局副局長楊東利介紹,風景道依托江淮分水嶺嶺脊而建,主線總長約420公里,形成定遠—鳳陽龍嶺段、明光軍嶺段、南譙松嶺段、全椒慢嶺段、來安紅嶺段、天長鬘嶺段、瑯琊山文嶺段等七個特色區段,道路面設置獨具滁州特色的標識和彩色瀝青綠道,推動公路由“交通線”變成“風景線”。
“一嶺分江淮、一道看滁州”,沿風景道而行,途中既能領略瑯琊山、皇甫山等5個國家森林公園和4個省級森林公園的山川壯闊,也能欣賞到來安池杉湖國家級濕地公園、白鷺島等景點的靈動秀美,江淮分水嶺獨特地貌特征盡收眼底。同時,依托風景道沿線醉翁亭、吳敬梓紀念館、明中都遺址、抗大八分校等人文資源,將沿線旅游建設與醉翁文化、陽明文化、儒林文化、大明文化等皖東地域文化相結合,讓游客真切感受到了人文的厚重與深邃。
通過江淮分水嶺風景道建設,滁州本地旅游景區景點從以前的“藏在深山人不識”到現在的“雖在深山有遠親”,成為和皖南川藏線旅游風景道、黃山世界遺產旅游風景道等齊名的旅游風景道,“分水嶺上好風光”越來越深入人心。全椒縣“1314愛情大道”、定遠紅石峽等已成為滁州江淮分水嶺風景道上的網紅打卡點。
小崗村宿
以路興業 打通滁州文旅“任督二脈”
練子湖畔白鷺飛,高山峽谷風光美。位于滁州市來安縣境內的江淮分水嶺風景道——紅嶺段以其秀美的自然風光吸引了眾多游客慕名而來。
初冬季節,樹木給群山披上了斑斕的衣衫,站在觀景臺上極目遠眺,來自揚州的游客劉先生不由得陶醉于此。“我是在朋友圈看到了這里的照片,覺得很美,便趁著周末帶上家人過來轉轉。”劉先生說,江淮分水嶺的景色更加多樣,既有山水之美,又有田園之趣,而且一路走來,還飽嘗了當地的美食,讓他感到不虛此行。
風景道的建成如同武俠小說中描寫的武林高手打通了“任督二脈”,滁州的旅游場景就此被激活。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共接待國內游客2889萬人次,同比增長5%;實現國內旅游收入277億元,同比增長10%,占地區生產總值的9.2%。而在2020年風景道建成前,全市旅游業總收入為151.4億元,占GDP比重僅為5%。
今年11月15日,小崗村入選了世界最佳旅游鄉村,昔日“大包干”發源地,如今已成為安徽走向世界的一張亮眼“名片”。
鳳陽縣文旅局副局長趙素素介紹,江淮分水嶺風景道(鳳陽段)全長99公里,途徑小崗村。隨著旅游業態的不斷升級,小崗村已經從最早的單純接待游客游覽,發展到如今集鄉村休閑、民宿、研學游等為一體的農文旅融合模式。2022年4月,“小崗村宿”開工建設,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休閑度假去處。
“江淮分水嶺風景道的建成,串起了沿途的景點,起到了資源整合、共享的作用,對小崗村整體旅游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小崗村也有很多特色農產品,也可以借助風景道的交通便利,進入更多景區銷售。”小崗民宿項目現場負責人韓正亮告訴記者。
據了解,鳳陽縣依托江淮分水嶺風景道,建設15個旅游節點,帶動全縣接待研學游16萬人次,鄉村休閑旅游年營業收入超15億元,今年旅游總收入預計超55億元,小崗片區全年產值預計超過20億元。
滁州市明光市軍旅小鎮靜港營地
以路富民 風景道成為“幸福道”
來安縣林橋生態農莊原本是一個普通農家樂,只提供餐飲服務,2019年,乘著鄉村旅游熱的東風,農莊老板劉多林租用村里3戶閑置的老村宅,在農家美食之外,依托林橋的苗木花卉資源,加入戶外康養、運動體驗等元素,建成占地30畝的特色農家民宿。風景道建成之后,農莊的生意更是上了個新臺階,“每到節假日,生意都特別火爆,民宿早早就訂完了,餐飲的翻臺率能達到3.5以上。”劉多林說。
一條風景道,萬家致富路,文旅深度融合為鄉村帶來產業聯動增值和文化傳承創新等多方效益,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沿線村民從風景道的建設中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在位于明光市的靜港營地餐廳里,服務員張艷正忙著接待游客用餐。張艷是當地尖山村民,2021年,她將家里的老房子和土地流轉給營地,自己來到營地上班。“之前在市里面打工,離家遠,不方便照顧家人。現在營地旅游項目建成后,我就在這里上班,在家門口就能就業。”
據介紹,風景道建成后,沿線鄉村環境整治率100%,道路環境、村容村貌、旅游風貌顯著提升,實現鄉村變景區、田園變游園。“以前村里環境不好,出門都是土路,現在全部翻修成了柏油路,村里煥然一新。”張艷告訴記者。
依托風景道建設,滁州實現了農林水商文教體等“+旅游”深度融合,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滁菊、芡實、艾草,這些都是沿線的特色農副產品,如今已被開發成各類鄉村旅游商品,借力風景道提升影響力、拓展銷路,5000余戶農戶變商戶,帶動就業近10萬人。預計到今年年底,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沿線119個重點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5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萬元。
滁州市文旅局副局長楊東利表示,下一步將堅持以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提質升級為引領,大力推進相關產業“+旅游”深度融合,完善基礎配套,豐富業態產品,提升服務品質,持續挖掘“江淮分水嶺的星空”品牌效應和產業價值,激發鄉村旅游發展新活力,助力鄉村振興。
(記者 蘇藝 陳學銀 朱曉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