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甸甸的稻穗“低著頭、彎著腰”,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喜人。大型收割機在稻田中往來穿梭,金黃飽滿的水稻粒傾瀉而下,稻香與現場機器轟鳴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豐收的“交響樂”。江南水鄉常見的水稻收割場景,在當涂縣江心鄉普集村卻是稀罕事,引得不少村民駐足觀看。
“這塊29畝水稻試驗田前幾天剛收割完,畝產達到750公斤。”11月10日,普集村黨支部書記何學軍告訴記者,江心鄉屬于沙質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不足,所以當地農作物一直以小麥、大豆、玉米為主。之前,該村也種植過旱稻,但是旱稻產量低,品質不能保證,畝產量只有450公斤左右。
今年初,普集村引入“合伙人”模式,走村企共建之路。普集村和永祥糧油專業合作社共同出資建設農事服務中心,由合作社主導開展水稻成片種植試驗。
“普集村是全鄉海拔最低的村,最低海拔為4.9米,利于水稻種植。”永祥糧油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仕杰說,該合作社挑選了適宜的地塊,改造成水稻地塊。為了提升水稻的產量和品質,該合作社通過提前育秧苗,無人插秧機插秧,用微生物肥料改善土壤土質,科學管理稻田水分,讓砂質土壤種出優質水稻。
“從今年的收成來看,水稻顆粒飽滿,試種的水稻比之前種的旱稻畝產高了很多,質量也更優。”何學軍表示,明年,該村將擴大水稻種植面積,進一步挖掘、釋放江心洲稻米生產潛力。
文圖/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杜娟 李月
[編輯:
吳曲波 審核:王小明 戎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