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秋實,耕耘不負。金秋時節,行走在馬鞍山大地,平疇沃野,稻香蟹肥、瓜果飄香,田間一派繁忙;山鄉村落,綠樹田舍、碧水潺潺,鄉親們臉上笑意盈盈,勾勒出這方土地上最美的秋色。
從“三農”出發,向“振興”而行,和美鄉村破繭成蝶,廣袤田野正升騰起新的希望。近年來,我市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焦打造高質高效的農業強市、全省鄉村振興樣板區的奮斗目標,守牢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統籌推進鄉村產業、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一幅業興、景美、人和、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產業求變 田野煥發新生機
“秋天來了,稻田黃了”,屬于秋天的限定景色悄然登場。
在含山縣陶廠鎮付正前家庭農場,田成方、路成行、渠相連,1500畝高標準農田里已一片金黃,彌漫著稻香。3臺收割機穿梭其中,一天就能完成200畝左右的水稻收割。粉碎機緊跟其后,將田里的秸稈就地粉碎、還田,用作下一茬作物的肥料。“收割后的水稻也會及時被送去烘干房,就近烘干、存儲。”農場負責人付正前表示,全程機械化作業,正讓種田省心又省力。

同樣的場景,出現在長江對岸。在當涂縣黃池鎮天順農業示范田,機械轟鳴、顆粒歸倉。“今年我們優選水稻品種‘隆兩優618’,再通過測深施肥、綠色防控與病蟲害統防統治、機械化全覆蓋等,預計畝產能達到1400斤以上。”天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汪俊說。
稻浪翻滾,大豆搖鈴,五谷豐登,糧食滿倉。當前,我市174.91萬畝水稻和10萬畝大豆、玉米等已陸續進入收割期,各地正搶抓有利天氣,掀起秋收高潮。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一直以來,我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向土地要效益,有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創新開展“五統五促”綜合土地整治,建成高標準農田159.09萬畝;用科技增產量,堅持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生產生態協調,增強良種供應能力,深化農業“四新”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集成推廣全程機械化、農業物聯網應用等先進技術,牢牢端穩“中國飯碗”,糧食生產實現了“二十連豐”。
豐收,不只是顆粒歸倉的獨奏,更是富民產業蓬勃發展的交響。
秋風起,蟹腳癢。當涂螃蟹已是黃滿膏肥,紛紛爬出水面,爬上全國人民的餐桌。據了解,今年當涂縣共有河蟹養殖面積26萬余畝,預計年產量可達1.8萬噸,有望創歷史新高。

在素有“中華蟹苗第一村”美譽的當涂縣烏溪鎮七房村,進了蟹逅七房食品有限公司的“二齡蟹”則有了新的模樣。村民們戴著口罩、動作嫻熟,將蟹黃、蟹膏、蟹肉、蟹腿等分類剝離,或直接包裝,或制成蟹黃醬、蟹肉醬、香辣蟹等美食銷往市場。“目前,該企業年產值已接近700萬元,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超200人,輻射帶動400戶農民實現養殖增收。”七房村黨總支書記葛愛紅表示,延伸“蟹”產業鏈,全村與蟹苗相關產業產值已突破2億元。
一只螃蟹,串起的是全產業鏈,更是農業現代化的密碼。
聚焦延鏈補鏈,加強“雙招雙引”,我市全力構建以優質糧油、健康畜禽等重點基礎產業和綠色蔬菜、生態水產、精品果茶等優勢特色產業組成的“2+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布局以馬鞍山經開區為核心,以和縣、當涂縣為“兩翼”的“一核兩區”綠色食品產業集群,打造含山大米、和縣蔬菜、當涂水產“一縣一特”全產業鏈。
截至目前,我市已創建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7個、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23家、市級以上標準化示范基地(場)432個,培育農產品地理標志2個、綠色食品171個、有機食品38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7個,越來越多的綠色優質農產品擺上百姓餐桌。
多業興村 村強和美畫卷新
山寧村坐落于博望區博望鎮,背靠連綿的山巒,前有廣袤的稻田,白墻黛瓦的民舍、波光粼粼的水塘、寬廣平坦的草坪與藍天白云交相輝映,絢爛的秋色、稻谷的香氣彌漫開來,仿佛讓時間都慢了下來。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豐收節慶祝活動、啤酒鄉村音樂節相繼在這里舉辦,集啤酒美食、音樂狂歡、豐收慶典于一體,推文藝演出、游樂設施、鄉村特產于人前,吸引了八方游客前來觀光游玩。“搞個露天KTV,再捎帶著賣水,一天就能掙兩三百元。”村民程祖友喜笑顏開。

望見山水留鄉韻,和美鄉村入畫來。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三大革命”,持續推進“五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傾力補齊農村各項短板,農村人居環境煥然一新;同時,大力實施“微改造、精提升”,分類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挖掘村莊個性特色,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正酣,美麗庭院散落鄉間,成就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壯美畫卷。
“美”多顯于外,“和”更蘊于內。國慶假期,百峰村的“強國復興有我”文藝演出上,群眾當主角,《我愛你中國》《五星紅旗》等一首首振奮人心的歌曲響徹村莊,每個村民的臉上都洋溢著自豪和喜悅。在當涂縣護河鎮青山村,“青山村、展新顏、樹新風……”新近出爐的《村規民約》“三字歌”,在村民中傳誦開來。

從道路村村通到飲水更安全,從老年助餐服務到鄉村醫療,農村公共服務不斷提質擴面,鄉親們出行、看病、上學、辦事更方便;從全域推行“黨建+信用”,探索“道德積分”和“志愿服務”超市建設,到廣泛開展身邊好人選樹,推進移風易俗,開展“四季村晚”“送戲進萬村”等活動,鄉村治理提質增效,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文明新風撲面而來,老百姓的精神頭也越來越足。
鄉村好風景,“錢景”自然來。我市還積極推動山水資源、田園鄉村、精品民宿等串珠成線、連線成片,培育“和美鄉村+”農業、文化、旅游等新業態,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曾經的游子開始歸來,遠道的客人流連忘返,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嶄新畫卷鋪展開來。
如今,半月湖旁,和縣鳳臺村新莊自然村,灰磚墻體與木材結合的農家庭院、彩虹大道和錯落有致的農田,構成一幅鄉野氣息濃郁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褒禪山下,含山縣昭關鎮花園曹村依山而建,“繁花之境”民宿修舊如舊,村中水塘形如“愛心”,如畫美景火速“出圈”,“國慶假期,我們的客房全部滿員,游客好評不斷。”返鄉青年化身民宿老板,裴家勝信心滿滿。
成果共享 農民增收干勁足
歷陽鎮是和縣大棚蔬菜的發源地和主產區。近年來,該鎮充分挖掘蔬菜產業優勢,因地制宜流轉村內閑置土地資源,在挖掘“土”的資源上下功夫、在放大“特”的優勢上做文章,堅持提高“產”的效能,著力打造“一村一品”。
萬壽村,55畝瓜蔞產業基地迎來豐收,“金菜地”蔬菜、羊肚菌種植等產業項目接二連三,摘下“一窮二白”的帽子,2023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122萬元;興圩村,2萬黑木耳菌棒創造產值20余萬元,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并帶動部分種植能手、村民共同致富;太平村,引進新品種新技術,16座奶油草莓大棚2023年毛收入41萬元……
歷陽鎮首創“美歷和鮮”本土商標,開展“和美集市”展銷,打造大榮榮欣等“雙領共富”合作社4家,每年可帶動農戶增收25萬元以上。“有了這些產業,我們一年到頭都有活兒干,一天收入就有80元。”村民們腰包都鼓了起來。

“歡迎大家來到我們的直播間,今天帶來的是當涂螃蟹……”10月11日早上6點半,當涂縣大隴鎮麻村村黨支部副書記姚其飛搖身一變,成為網絡主播,將直播間設在蟹塘,通過線上直播開辟農特產品銷售新路徑。
除了向網友們直播螃蟹、菱角等特色產業外,村民們帶來的雞蛋、土雞、山芋、板栗、干馬齒莧等特色農產品也都是他的銷售重點。“麻村大舞臺,有貨你就來。”姚其飛表示,搭建網絡平臺,就是想讓更多的農產品走出“深閨”,為農民打開銷售渠道,增加收入。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看改革,我市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推動實現水面、土地、房產等要素市場化有序流動,并在全市80個試點村探索將財政資金量化為村集體和農民持有的資金;積極穩妥開展延包試點,推進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創新開展“五統五促”綜合整治試點,開拓廣闊空間,讓改革紅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農民。
看方法,我市創新實施“雙領共富”行動和“培強扶優”工程,選優配強“三農”干部,推動人才、要素集聚,推廣聯村、跨鎮、村企聯建等多種模式,大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發揮項目資產聯農帶農效益;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嚴守“四個不摘”,推動產業興農、就業富農、金融惠農、幫扶強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在振興路上不落一人。
2023年,馬鞍山村均集體經濟年經營收益達90.6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670元、連續8年保持全省第一,農民的“錢袋子”愈發充實。
記者 鄧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