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給了很大的幫助,讓我們感到很安心、很溫暖。”提起享受到的幫扶舉措,雨山區一村社區居民蘇阿姨感激地說道。
已近60歲的蘇阿姨因疾病導致肢體殘疾,生活自理能力差,民政、殘聯和屬地得知情況后,為其申請了低保、殘疾人生活和護理補貼等綜合救助,社區網格員也經常上門看望,想方設法幫其解決實際困難,把日子過得更好些。
讓困難群眾及時得到救助幫扶,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2023年以來,我市持續深化“困有所扶”集成改革,聚焦城鄉困難群眾所思所盼,分層分類救助幫扶城鄉困難群眾,目前共集成各類救助幫扶政策82項,切實織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
為構建救助幫扶新格局,我市先后印發城市困難群眾“困有所扶”集成改革實施方案、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不斷細化救助幫扶舉措。按照“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的要求,將低保對象、特困供養對象、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等五類城鄉困難群眾,納入社會救助幫扶范圍,通過主動發現、快速審核、精準幫扶、跟蹤問效,解決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其中,我市通過實施“八大工程”,全力打造救助幫扶升級版。弱有所保,適度放寬低保對象、特困對象認定條件,將6.6萬名城鄉基本生活困難群眾,納入低保、特困供養、孤兒保障等救助范圍;業有所就,扎實推進“三公里”就業圈建設,組織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等活動,幫助貧困家庭職工、城鎮失業人員等困難群體就業;學有所助,落實城鄉困難學生資助政策,今年前5個月發放各類獎助學金3700余萬元,惠及學生3.45萬人次;病有所醫,發揮基本醫保主體作用,增強大病保險減負功能,夯實醫療救助托底保障,提高報銷比例,進一步減輕醫療費用負擔;住有所居,對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城市困難家庭,通過實物配租或發放租賃補貼優先予以住房救助,對符合條件的農村低收入群體危房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殘有所扶,實施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等項目16個,惠及殘疾人2.3萬人,支出資金1300余萬元;老有所養,實施低收入養老服務補貼和高齡補貼制度,將困難老年人納入家庭適老化改造等保障范圍,依托“馬上送福”醫養服務團隊,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等居家醫養服務;善有所為,構建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相銜接的社區(村)慈善幫扶體系,建立慈善基金321個、救急難互助社278家,累計募集資金1450余萬元,幫扶困難群眾。
接下來,我市將圍繞城鄉困難群眾幫扶提質增效,持續深化“困有所扶”集成改革,進一步提高識別的精準度、救助的覆蓋面、幫扶的實效性,高質量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等工作,切實兜牢“安危冷暖”的底線民生,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記者 況安軒 通訊員 劉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