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涂縣護河鎮新質生產力賦能糧油生產
三奪全省油菜高產狀元的“新”力量
日前,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組織有關專家,對當涂縣建設的萬畝油菜提單產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進行機械實收測產,護河鎮油菜種植大戶楊云在青山村的一塊油菜田,機械實收8.26畝,除去水雜,平均畝產251.07公斤,創我省首次大面積油菜測產畝產最高紀錄。
可喜的是,這已是護河鎮種植大戶連續三年奪得全省油菜高產狀元了。
2022年,護河鎮青山村盛后根水稻種植家庭農場的油菜攻關田,畝產達281.8公斤,刷新全省油菜單產紀錄。
2023年,護河鎮綠梅家庭農場一處面積3畝的油菜高產競賽田塊實測單產301.34公斤,又創安徽油菜單產歷史紀錄。
乍看起來,今年實收測產的畝產量不及往年,但因是大面積測產,實際上更有含金量。
全省油菜高產狀元為何三次花落護河鎮?油菜高產穩產的背后隱藏著何種“新”力量?
新“種”促豐收
“油菜單產能成為今年大面積測產的‘狀元’,首先得益于省農科院培育的新品種。”楊云說,今年總共種了500多畝油菜,選用的是德徽油88品種,抗寒性能好,比較適合沿江地區種植期低溫多雨的天氣特征;通過化肥減量增效試驗,每畝田在機條播時一次性施下了35公斤專用肥,就不用再追肥,既省工省力,又節本增效;菌核病防治使用的新藥用量比以前節省了一半,防治效果卻相當好。通過這些年種油菜的實際情況來看,收益不比種小麥差,有利于養地,關鍵對后茬水稻種植更有利。
近年來,護河鎮積極爭取省農科院等上級專家支持,引進集中育苗、適時移栽、合理密植等技術措施,將油菜種植平均密度每畝提高到6000—8000株。同時該鎮還著力推廣“優質雙低三高”品種,全鎮油菜良種覆蓋率超99%。2023年,集中統一采購浙油雜1510、寧R101、德徽油88等一批優質雜交雙低油菜品種,大力促進了全鎮油菜單產提升至200公斤,全鎮油菜種植面積1.3萬畝,總產量260萬多公斤。
新“機”保增收
在護河鎮青山村盛后根水稻種植家庭農場,農機手駕駛引進的新型聯合收獲機械在油菜田中穿梭作業。
“新型聯合收獲機械的應用,使得油菜機收損失率較之前有了大幅度降低。”盛后根表示,新型聯合收獲機械最大的好處是機損率低,與以前的收割機相比,機損率可以再降10%—15%。
盛后根從事專業種植多年,目前流轉土地1300多畝,他非常清楚機損率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每年夏收期間,他從外地調用收割機時,都會選擇新型機械。
“剛開始流轉了100多畝油菜,農藥都是人工打,一人一天要背三四十桶藥水,累得腰酸背痛,幾天緩不過勁來。”盛后根說,現在田間管理基本都是無人機操作,“一噴三防”動動手指就能完成。
如今,盛后根水稻種植家庭農場已有植保無人機4臺,拖拉機3臺,收割機2臺,高速插秧機3臺,育秧自動化流水線1條,其他農機具4臺,實現“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
農場還建成了農事服務中心,為周邊種糧大戶提供全程機械化的優質服務。
新“法”提高效
良法,是農業現代化的技術途徑。作為當涂縣油菜的主產區,護河鎮提前做好各項應急預案、合理調配農業機械,并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對農機手和操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同時幫助農戶做好機具維護、保養和檢修,確保各類農機具以良好的技術狀態投入“三夏”機收會戰中。
除此之外,該鎮還組織農技人員、“田秀才”“土專家”組建“油菜種植服務團”5支,充當“紅色農田網格員”深入田間地頭傳經送寶,問診把脈,為群眾講解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生產管理等實用技術,提高油菜科學化種植水平。同時,積極推廣油菜分段式收割新技術,努力降低油菜收割過程中的綜合機損率,畝均可實現減損15%以上。
“從油菜品種的選育、種植到田間管理、成熟收割,鎮農技人員做到全程參與,及時做好各類指導和服務,幫助種植戶解決各類困難,最大限度地保障油菜的產量和質量。”護河鎮農辦副主任尹治星表示。
新“招”造良田
“高標準農田能夠大大地提升作業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現在油菜的收割以及水稻的插播,我們就能夠同時進行。”綠梅水稻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程黎剛表示。
近年來,護河鎮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僅2023年以來,共完成85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此同時,該鎮通過大力推進宜機化整治,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形成了田成塊、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宜機化良田,為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該鎮創新農田建設等領域管護網格化管理機制,為農田配備“網格員”,鄉鎮設1名監管員,每個行政村設1名“網格員”,圍繞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農資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日常巡查重點工作,形成“1+N”管理模式。
“自網格化試點工作開展以來,護河鎮18名‘網格員’累計開展巡查檢查400余次,村級‘網格員’排查經鎮級確認共發現問題35個,對排查發現的問題及時交辦督促整改,形成解決問題閉環,有力保障了全鎮農業生產。”護河鎮副鎮長湯小見說,在“網格員”的精心呵護下,護河鎮3萬畝高標準農田“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連、路相通、旱能澆、澇能排”,為糧油高產穩產打下堅實基礎。
(文圖/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