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5月24日電(湯陽 李東標)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近年來,安徽全力打造量子信息科創高地,目前已集聚量子科技產業鏈企業60余家。
作為量子產業發展的“國家隊”,中電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電信量子集團”)自去年成立以來,加速推進量子科技產業化落地,交出了一張新質生產力加速生成的出色成績單。

科技引領 發力創新賽道
4月25日,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交付了一款504比特超導量子計算芯片“驍鴻”,此款芯片刷新了國內超導量子芯片比特數量的紀錄,后續還計劃通過量子計算云平臺等向全球開放。這背后,是中電信量子集團圍繞量子計算技術發展,完善量子產業布局的縮影。

“依托中國電信的云網能力,能夠推動量子技術走出實驗室,與具體業務場景相結合,從而發揮出技術優勢,賦能千行百業。”在中電信量子集團董事長呂品看來,量子科技是典型的“國之重器”,對高科技發展有著重大的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中國電信已積累了一定的先發優勢,初步具備產業鏈的聚合主導能力。
“技術和產品必須在實際使用中不斷迭代,實現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談及與中電信量子集團的合作,國盾量子副總裁唐世彪表示,中國電信擁有覆蓋全國的用戶群體和服務渠道等優勢,雙方的戰略合作有利于開展協同攻關,打通技術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
在2023數字科技生態大會上,中電信量子集團發布了“天衍”量子計算云平臺,實現了“天翼云”超算能力與176量子比特超導量子計算能力的融合,加速量子計算融入量子化學研究、新藥新材料開發、能源氣象模擬等場景。

“我們已經在同步推進量子計算技術的產品化,將盡快完成‘驍鴻’芯片在‘天衍’量子計算云平臺上的接入,加速量子計算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副教授梁福田說。
當前,中電信量子集團通過整合量子通信技術、國產商用密碼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積極圍繞產業、科技、人才、生態開展布局,推動量子科技從“落地生根”到“開花結果”。
產業驅動 激活發展“新”動能
在中電信量子集團展廳里,陳列著量子密話、量子安全模組、量子SIM卡等一系列量子科技產品。與此同時,展廳內的合肥量子城域網可視化大屏上,不斷跳動變化的數字反映著通過量子網絡加密傳輸的實時數據流向。
“相比于傳統通信方式,量子通信因其密鑰分發的隨機性和解密的唯一性,在保密性方面擁有顯著優勢。”在中電信量子集團研發與運營中心副總經理、電信行業“大國工匠”羅俊看來,必須樹立量子安全意識,構建新型安全基礎設施。

自成立以來,中電信量子集團將量子安全技術融入中國電信主業務,不斷推動量子安全成果轉化,讓越來越多量子科技創新的“好技術”變成產業鏈的“新應用”。
“得益于政務場景的開放,合肥城域量子網建設正推動量子保密通信設備技術迭代。”國盾量子黨支部書記、副總裁周雷表示,今年“天地一體化”量子保密通信網絡規模將繼續擴大。
未來,這張城域網還將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深度融合,為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慧能源等應用場景提供量子安全接入服務,為千行百業提供量子安全保護。
企業搭臺 構建行業“新”生態
不久前,國務院國資委按照“四新”即新賽道、新技術、新平臺、新機制標準,遴選確定了首批啟航企業,中電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功入選,再次為正在打造“世界量子中心”的合肥“添上一把柴”。
“依托人才優勢和政策基礎,合肥正在成為量子科技創新的高地。”談及為何落子合肥,中電信量子集團副總經理王振表示,在合肥這片熱土上,產業鏈上下游正深入合作,在創新支持、成果轉化、試點工程、場景建設方面多管齊下,帶動整個量子產業迸發出強勁動能。
自成立以來,中電信量子集團持續加大科研投入與人才培養。圍繞科技創新的核心能力及核心產品清單,積極引入科技領軍人才及創新團隊;加大人才自主培養力度,依托“燎原計劃”及卓越工程師隊伍建設,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培養量子信息科技人才隊伍。

“科學家決定量子科技領域高度,我們大力推進人才領先戰略,打造首席科學家、青年科技研發人才、研發工程師三支隊伍。”王振介紹,集團通過“雙聘雙跨”柔性引入了業內量子科技、密碼領域頂尖科學家,身兼量子創新院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等多種身份的彭承志正是其中之一。
在培育人才隊伍的同時,集團還積極開展“量子科技中國行”主題活動,普及量子科技與產業知識,并聯合13家企業共同開展“量子信息未來產業啟航行動”,加快完善量子保密通信組網、運營、應用、認證的完整標準體系,建立完善量子產業生態,推動量子技術進一步走向應用和市場。
“未來,我們將繼續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發揮央企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的引領作用,持續推進量子科技領域的基礎應用研究和產品創新研發,搶占‘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制高點’。”呂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