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一些地方頻頻發生“轟炸”全網的輿情事件,引發廣泛關注。
網絡輿情是在一定時間內,由一定的網民群體參與,并推動特定事件發生發展的一個動態過程。
不可否認的是,在高速發展的今天,各地區、各領域萌生和累積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矛盾問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一方面為群眾反映自身利益訴求開辟了新通道,另一方面,也使網絡輿情的發生成為必然。
新聞發布會是保障群眾知情權的一種途徑 陳曄華/攝
應該說,網民有情緒、有意見、有愿望、有訴求,希望通過網絡來表達,這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常態。不過,面對網民的“吐槽”“聲討”,一些基層單位常常進退失據,這卻有些不太正常。
那么,基層單位究竟該如何防范網絡輿情呢?以下“四字訣”,可供參考:
做到一個“實”字。
網絡輿情的發生,往往與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沒有得到正常行使有關,而一些基層單位平時工作不給力,管理不到位,缺乏責任擔當,則成了網絡輿情發生、發展的“催化劑”。
因此,防范網絡輿情最好的辦法,是基層單位能夠在本地區、本領域、本行業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踏踏實實地做好末端治理工作。
基層單位只有在社會治理的“微”處“細”處做文章,多干實事,把末端治理做好了,才能從源頭上防范和化解輿情隱患風險。
實踐證明,平時在末端治理上做足“繡花功夫”的地方,線下無事,線上自然高枕無憂。
關注一個“微”字。
互聯網時代無人不網、無事不網、無時不網、無處不網。許多涉及政策措施、公共安全、社會熱點的網絡輿情,一開始大多起于毫末,積于忽微,如果基層單位不能做到“見微知著”,那么稍有疏忽,便很可能釀成輿情危機。
對于網絡上出現的輿情苗頭,應保持敏感,做到盡早發現,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高站位對輿情進行研判,盡可能地降低有可能帶來的影響和損失。
突出一個“早”字。
網絡輿情的發生通常具有突發性。這種突發性給基層單位帶來的壓力和挑戰是必須在輿情發生伊始,就能迅速作出反應。
傳統媒體時代,應對輿情的最佳時間通常是“黃金24小時”。如今是新媒體時代,這個最佳時間早已演變成“黃金4小時”,甚至是“鉆石1小時”。
基層單位如果能夠做到“上一秒發生,下一秒發聲”,實現所謂的“首說效應”,就能夠在引導輿論上搶得先機。
相反,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早發聲,任由網民胡亂猜想,眾說紛紜,那么網絡輿情不僅得不到平息,甚至還有可能激化,導致事態不斷擴大,愈演愈烈。
堅持一個“主”字。
如果指望在網絡輿情發生時,靠“拖”“躲”“推”“堵”“瞞”“騙”來蒙混過關,可能不僅“關關難過”,而且還凸顯失職和無能。
面對網絡輿情,有些基層單位還有一個誤區,認為這些都是宣傳、網信和公安等部門的事,只要這些部門出面,應對輿情也就萬事大吉了。
這是一種非常淺薄和片面的看法,既虛化了涉事部門的主動性和應對能力,對基層單位今后做好輿情防范也毫無益處。
須知,線下處置是基礎和前提,線上應對是帶動和引導,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負面輿情的“病根”才能被真正“根除”。
因此,始終保持主人翁的姿態主動作為,才能將防范并化解網絡輿情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當前,網絡輿論已成為廣大群眾表達民意的一種重要方式,成為基層單位了解社情民意的一條重要渠道。各地應真正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引導網絡輿論過程中,妥善應對,有效化解風險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