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安慶5月22日消息(記者徐秋韻 見習記者劉暢司晨)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安慶大觀區海口鎮鎮江村南臨長江、北依皖河,是兩條母親河交匯處的皖南村落。行走在“全國文明村鎮”鎮江村,村道寬闊整潔,院落錯落有致,長江岸線綠意盎然,以“江豚保護”為特色的主題文化景觀隨處可見……
近年來,當地村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環境的變化,“過去這里是垃圾堆、臭水溝,我們村民經過時都要捂著鼻子,現在變成了水清景美的小池塘。”鎮江村村民余錫長站在當家塘前告訴記者。如今,和美鄉村建設如一縷春風,讓這個濱江村莊煥發出新的活力。
看江豚品番鴨 立足特色打造IP
長江支流西江是國家級江豚保護區,而鎮江村位于該保護區的核心區,這片被江水浸潤的沃土又被稱為“微笑江豚村”。這里,有6000畝水面為江豚遷地保護基地。在西江江豚遷地保護中心,飯點一到,數十頭江豚就歡快地圍向喂養員。隨著長江大保護的實施,長江水質環境不斷改善,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江豚數量不斷增加。
鎮江村又被稱為“微笑江豚村”,安慶西江江豚遷地保護中心坐落于此(央廣網記者 徐秋韻攝)
在鎮江村第一書記范志鵬看來,和美鄉村建設既要有“形”也要有“魂”。“依托江豚保護基地,我們將突出江豚‘生態使者’‘微笑天使’特色名片,以‘微笑的江豚’為核心,在不同空間節點,布局標識標牌、江豚景觀小品、IP市集,手工藝制作、主題展覽等具象載體,把‘江豚元素’‘長江大保護’‘皖江文化’等結合起來,進行文創與生態實踐開發。”范志鵬介紹,村里正著手打造江豚文化主題科普研學基地,讓廣大市民更好親近江豚。同時,創新實施“開心農場”項目,高標準建成50塊共享菜地,開展以農業教育、勞動教育、生態環境教育為主的研學與實際種植相結合的活動,為和美鄉村建設帶來人氣和流量。
在鎮江村,不僅能看江豚,還能品番鴨。
自“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實施以來,海口鎮確定以“江豚、徽屯鳥(番鴨)”兩大特色資源為鎮江村和美鄉村建設的著力點。
番鴨產業是鎮江村主導產業之一(央廣網發 安慶市網信辦供圖)
“在家門口務工,一個月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也能照顧到家里。”走進位于安慶大觀區海口鎮鎮江村的安慶永強農業科技番鴨育種與孵化基地,村民熟練地對鴨苗進行分類。據了解,這里的番鴨苗年銷售3000萬羽,規模全國第一。范志鵬告訴記者,諸如番鴨產業鏈上的鴨舍清掃、屠宰、包裝等零工都是由村民完成的,每年可以帶動80余名村民年均增收4萬多元。作為鎮江村的主導產業,未來這里將被打造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番鴨育種基地,推動“番鴨產業走出去”。
“搖錢樹”扎土生金 村民致富鄉村“興”
在鎮江村,一株株“搖錢樹”也在村民心底生根發芽,正茁壯成長、扎土生金。3月份以來,村民何承功一直很忙碌。今年,他要種好自家的20棵薄殼山核桃。“自家房前屋后種的薄殼山核桃,預計掛果后年增收1.5萬元。”
2023年,鎮江村以村莊整治為契機,聯系苗木專業合作社,采取村企共建模式,發動村民種植山核桃、白枇杷、梨樹、桃樹等果樹,不僅使原本雜亂的空地逐漸美觀起來,還實現了“群眾不出錢、企業不貼本、村級有收入、增長可持續”的目標。預計掛果后,可實現年收入達55萬元,其中村集體占10%,村民占比90%。種下“搖錢樹”,也要管好“搖錢樹”,鎮江村黨總支書記陳聲生介紹,每株樹都被配上一個“身份證”,通過掃碼,便可知曉樹木基本情況、管護要點等信息,實時監測和記錄,確保苗木成活率。
鎮江村實施“羊肚菌+西瓜+哈密瓜”的三茬連種項目(央廣網發 吳凡攝)
為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2023年,鎮江村組織黨員干部先后赴東至、太湖等地多次考察,決定大力發展羊肚菌產業。當年8月,鎮江村謀劃申報了鄉村振興項目——“鎮江村羊肚菌種植+產業項目”,并于當年底建成了56座標準化大棚。“通過區、鎮領導對我們村的產業進行謀劃并準確定位,羊肚菌效益不錯,很受市場歡迎。”鎮江村黨總支書記陳聲生介紹,種植羊肚菌,預計今年可為鎮江村集體經濟增收25萬元,同時還吸引了20多位村民就地務工。眼下,羊肚菌采收完成,大棚里又開始種起了西瓜,為最大程度地發揮土地效能,鎮江村實施“羊肚菌+西瓜+哈密瓜”的三茬連種項目,助力村集體收入不斷增長。
環境整治打造美麗鄉村、鄉村治理助力鄉風文明、鄉村產業帶動農民致富……一幅村凈、人和、景美、業興的“和美鎮江”施工圖正漸成實景畫。(視頻素材來源: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