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產業興則農村興,農村興則國家旺。當前,全國各地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扎根“土”,體現“特”,形成“產”,從發展產品向發展產業轉變,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從發展一產向一二三產融合轉變。做好“土特產”文章,根在水土、在農民、在文化,其中蘊含著鄉村產業振興的美好圖景。
新華網推出大型融媒體報道《鄉味》,記錄各地做好“土特產”文章的鮮活故事,呈現“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特”的產業發展新格局,一起去看新征程上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新華網合肥5月17日電(周雨濛 常興勝)5月16日,2024年中國蔬菜產業大會在安徽和縣拉開帷幕。
中國蔬菜產業大會是中國蔬菜協會主辦的行業年度盛會,從2013年起,先后在山東、江蘇、河北、云南、江西、寧夏、湖南等地舉辦了9屆,今年首次落地安徽和縣。
近年來,作為“中國蔬菜之鄉”、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大的“菜園子”,和縣圍繞打造蔬菜全產業鏈,重點推進蔬菜產業向產業化、標準化、科技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和縣先后被認定為全國首批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大棚種蔬菜,“土辦法”獲廣泛推廣運用
40多年前,和縣的李正飛、劉斯榮、黃耀祖、黃立方、尹仁志等幾位農民在自家田地上試種蔬菜,收獲了喜人的好收成。在他們的帶動下,和縣農民利用簡易的竹架大棚種植早辣椒、早番茄等蔬菜,這些早熟蔬菜上市期比傳統露地栽培的蔬菜提前一個多月,效益卻是常規農作物的5至6倍。自此,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棚蔬菜產業升級在和縣開啟。
航拍和縣歷陽鎮蔬菜大棚。(資料圖 秦祖泉 攝)
在長期的實踐中,和縣農民摸索出“高溫煮田、在田保鮮、復式溫棚、泥猴育苗”的土辦法,并迅速在全縣各地廣泛推廣運用,同時也吸引了周邊乃至全國各地的農民前來參觀學習。??
近日,和縣歷陽鎮東河村村民在大棚內采摘紅辣椒。(秦祖泉 攝)
“上一年11月成熟的辣椒,通過調節溫度、濕度和光照,在田保鮮技術可讓辣椒保存到今年4月,待行情好時見機上市。”和縣歷陽鎮太平村農民王躍勝介紹。
據了解,該縣目前的蔬菜種植面積已達43萬畝,年產各類優質蔬菜瓜果108萬噸,總產值31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50%,占種植業總產值的70%。從業人員人均蔬菜年收入達5萬元以上。
工廠化育苗,為蔬菜產業插上“金翅膀”
過去,和縣農戶使用泥土育苗,蔬菜苗的質量參差不齊,產量不穩定,“育苗難”一直困擾著當地農民。
工廠化育苗的出現讓“育苗難”迎刃而解。現在,育苗期一到,農戶就將蔬菜種子交給育苗工廠,讓工廠幫助育苗,一個月后便可前來提苗。由于工廠育苗既可減少人力,又可提高菜苗質量,使得和縣的育苗工廠生意紅火。
最近,總投資1.5億元的安徽新源、皖東、綠緣三個大型蔬菜工廠化育苗中心又建成投產,進一步提升了和縣蔬菜產業化水平,目前該縣年育苗能力已達5億株。
此外,和縣還引進、推廣“生物防控”“水肥一體化”“智慧農業”等新技術,從源頭控、過程管、產品查等方面推進標準化管理,良種推廣使用率、水肥一體化覆蓋率、綠色防控覆蓋率達100%,有效提升了蔬菜質量安全監管和生產科技水平。
航拍和縣歷陽鎮蔬菜種植基地。(資料圖 秦祖泉 攝)
高質量育種,小種子長成富民“大產業”
和縣善厚鎮的農民在種植菠菜、香菜、茼蒿過程中發現,自留的菜種不僅顆粒大、純度高、品質好,而且供不應求。“不少農戶遠道而來求購種子,和縣種子也越發走俏。”善厚鎮農業站工作人員胡傳寶介紹,善厚鎮農戶捕捉到這一商機,開始逐漸擴大制種規模。
和縣制種產業隨之壯大,吸引眾多種業企業慕名而來,南京理想種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這些現代化企業的落戶,也讓這里的制種業由過去“大汽車裝運、大麻袋包裝”的傳統生產銷售模式變為“科學育種、規模種植、訂單生產、精選加工、電子銷售、快捷配送”的現代銷售新模式,產品遠銷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部分菜種還出口韓國、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目前,公司原種面積500多畝,主要生產蔬菜、豆科類和瓜果類種子400多種,年銷售額6000多萬元。”南京理想種業倉儲物流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在未來的兩三年里,力爭將善厚鎮打造成全國最大的種子集散地之一。
目前,和縣年產十字花科蔬菜種子約1500萬斤,占全國近30%的份額。蔬菜制種業與種植業并駕齊驅,已成為推動和縣經濟發展的綠色引擎。
“2024年中國蔬菜產業大會在和縣召開,這是中國蔬菜行業對和縣蔬菜品質的認可和鼓勵。”和縣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和縣將積極促進蔬菜產業振興,將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農業強縣“頭號工程”,推動蔬菜產業“二次創業”,唱響“和縣蔬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