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懷村優美的人居環境。本報記者 任 雷 攝
小懷村菊花種植基地,村民在采摘小香菊。本報記者 任 雷 攝
小懷村組織的文藝演出。(資料圖片)
花開成海,亳州市譙城區十八里鎮小懷村尋著一縷藥香,找到自己的定位。
曾經“無產業、無資源、無發展環境”的“三無”貧困村,歷經十年發展,成為安徽省優秀旅游示范村、省級美麗鄉村,村集體經濟收入近百萬元。近日,小懷村入選2024年度安徽省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
從墊底到前列,秘訣是什么?“因地制宜,奮發有為。”小懷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朱宇鵬說,該村立足本地實際,調整產業結構,推進土地流轉,發展規模化種植和特色產業,實現村民家門口就業增收,打造一座環境優美、產業興旺、民風淳樸的宜居宜業“高顏值”村落。
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抬頭是“畫”,入目是“景”。5月的小懷村,芍花正艷,樹木蔥蘢,綠油油的小麥豐收在望。
坐落于亳藥花海休閑觀光大世界項目核心區,鄰近華佗百草園景區,小懷村以柴洼中心村為載體,大力發展民宿和農家樂,并帶動發展生態采摘觀光農業、養殖業等,形成以養生花海和農家體驗為特色的旅游示范區,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進入柴洼,竹林清幽,古韻悠長,一棵樹齡約200年的皂莢樹巍然屹立。當地人傳說,當年曹操在此制造兵甲,通過大量種植皂莢樹躲避敵軍偵察,并稱此村為“皂莢”村。后來,由于后周周世宗柴榮每年都來祭拜皂莢樹,加上此地地勢低洼,村民改村名為“柴洼”。
老皂莢樹旁邊是兩處粉刷一新的磚瓦房,分別是村史館和農耕文化館,供游客了解柴洼的前世今生。
2018年,小懷村緊抓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范村建設機遇,加大旅游基礎設施投入,建設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廁所、標識牌、導覽圖等服務設施,打造集主題民宿、特色餐飲、文化休閑、田園觀光等于一體的新鄉村生活體驗區,柴洼中心村創建為“3A級旅游村莊”。當年亳州芍花節期間,柴洼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這一年,300多位村民加入鄉村旅游業,旅游收入占村民純收入的20%。
每年5月,小懷村周邊近10萬畝芍藥綻放,連片的田野變成花的海洋。眾多游客在賞花之余,也會在柴洼駐足休息,留下美好的鄉土回憶。
如今的小懷村,正全力實施整村基礎設施建設、景觀綠化提升、人居環境整治等工程。“合理利用傳統建筑,保護好具有地域特征的古樹名木、磚井磚橋等,保留鄉愁村韻,守護好農民的生活家園。”朱宇鵬介紹,該村將進一步完善休閑游憩、研學、生態旅游基礎設施,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鄉村旅游業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使村莊更加宜居、宜業、宜游、宜學。
“老三資”漸變“新三樣”
春季不是中藥材桔梗的采收季,卻是小懷村志剛桔梗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生產旺季。在合作社的晾曬場,村民們正忙著刮皮、清洗、翻曬桔梗。
“刮桔梗按重量計費,我一天能刮400斤,能掙160元。”60歲的村民李培蘭邊和記者聊天,邊嫻熟地刮著桔梗。
合作社負責人蔣輝多年從事中藥材種植和加工,一直以來,受場地限制,無法擴大生產規模。去年,小懷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得知情況后,上門與蔣輝協商,以譙城區農村“三變”改革為契機,利用閑置建設用地和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建設烘干房供其租用,同時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村集體每年收取租金6萬元。”朱宇鵬介紹,烘干房和晾曬場還免費供本村“九類”困難人群使用。
“合作社一年加工桔梗1600噸,除收購本地桔梗外,還從內蒙古外購桔梗進行初加工,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活干。”蔣輝表示,合作社已吸納靈活就業人員80人、固定就業人員20人,并出資230萬元建設了晾曬場和倉庫。
位于小懷村的廣西有田藥業有限公司菊花種植基地,在今年“五一”前完成500畝北京菊的移栽。作為“王老吉涼茶菊花規范化種植基地”,其生產的菊花主要用于制作廣東涼茶。
“涼茶對菊花品質要求嚴格,在移栽、田管等環節要按照相關標準操作,嚴格控制藥、肥的使用。”基地負責人王金麗介紹,菊花育苗、移栽、田管、采摘都需要大量勞動力,這無疑給周邊村民帶來穩定的就業增收機會。
近年來,以特色中藥材種植及傳統農業種植為主的小懷村,積極謀劃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切實把“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好。
去年,該村通過深化農村資源改革,活化提升集體資金、資產、資源“老三資”,謀劃建設振興工廠、振興農場、振興光伏“新三樣”,因地制宜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先后投資建設37座陽光大棚發展蔬菜種植,引進企業建設藏紅花加工基地,村集體收入95萬余元。
“鼓口袋”也要“富腦袋”
大門上懸掛著“和睦家庭”“星級文明戶”的標牌,院子里干干凈凈。拿著“美麗庭院”的榮譽證書,女主人刑繼榮的笑聲飛出了客廳。
“我們村每季度評比一次‘美麗庭院’,然后再從中抽取有亮點的庭院,參加鎮、區‘美麗庭院’評比,把文明風尚、家風建設、健康文化有機融入美麗家園建設。”朱宇鵬告訴記者,該村以女性力量為主的“美麗庭院”創建活動,已經成為一種新風尚。目前,全村已創建村級“美麗庭院”235戶、鎮級78戶、區級41戶。
建設和美鄉村要注重塑形鑄魂,“鼓口袋”也要“富腦袋”。小懷村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積極開展“好婆婆”“好媳婦”“和睦家庭”等評選活動,織牢、織密文明創建網格,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
“過去,評選只有精神獎勵,隨著村集體經濟的壯大,今年還給予物質獎勵,發了床上用品四件套。”朱宇鵬介紹,該村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村民議事會等“一約四會”作用,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培育良好的民風家風鄉風。
小懷村還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人,積極挖掘本村有藝術才能的村民,鼓勵他們基于村莊現實生活,進行文化藝術創作;舉辦廣場舞比賽、鄉村元旦晚會、情景劇等公共文化活動,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文明素質,更好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美鄉村從哪里來?離不開產業的發展、環境的美化、生活的富足,更離不開居民素質的不斷提升。近年來,亳州市扎實開展以精品示范村建設為重點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全力推進“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通過典型示范,深挖村莊特色,梳理可利用資源空間,實現一村一韻、一村一景。目前,該市已有13個村鎮獲評全國文明村鎮,32個村鎮獲評安徽省文明村鎮,建成和美鄉村省級中心村436個,17個行政村入選全省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
(本報記者 任 雷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曾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