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場春雨過后,花山區濮塘鎮黃里村冬筍培育基地的山頭上,竹林隨風搖曳,一根根竹筍破土而出。4月7日一大早,培育基地負責人陳文冒著淅淅瀝瀝的春雨,來到竹林挖筍。
“眼下,冬筍已經挖完了,清明前后萌發的都是春筍。”陳文一邊沿著泥濘的小路在竹林中穿梭,一邊尋找“冒腦袋”的春筍。金黃色或棕黃色的筍尖不難發現,陳文用鋤頭順著竹鞭輕輕刨開一側土壤,直到看到春筍的根部,再從另一側將春筍連根挖起,一根鮮筍就完整地挖出來了。
一根春筍挖出后,陳文便馬不停蹄尋找其他春筍,不一會兒就和同事挖了幾麻袋春筍。“俗話說‘一雷滿山筍,一夜長七寸。’春筍可是個急性子。”陳文笑著說,春筍短短十幾天就能長成竹子,要想嘗一口鮮,就要與時間賽跑。
記者跟隨陳文挖春筍的腳步,來到另一座山頭。爬到山頭一看,發現這里鋪了一層由稻草和谷殼織成的“毯子”。據了解,這是培育基地為冬筍量身打造的保溫層,冬天氣溫較低時,鋪上這層厚“毯子”就可以起到保溫作用,這樣春節期間就可以收獲冬筍。陳文說,等雨過天晴,我們將保溫層曬干收藏,秋冬再給竹林鋪上。
小小竹筍“破”出致富路。黃里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陶文泉介紹,村里竹林資源豐富,以前一直采取租賃的形式取得收入,還要支出一筆不小的竹林維護費用。“不如挑起擔子自己干,把產業做起來!”2023年,該村將對外發包的竹林收回,首批選擇30畝竹林,利用爭取到的市、區培強扶優資金發展竹筍產業。黃里村冬筍培育基地就這樣誕生了。
為了更好地發展竹筍產業,黃里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修建道路和排水溝,伐去老竹,保留生長了2到3年的毛竹,并與廣德冬筍培育專家長期開展技術交流。今年春節至今,基地內的冬筍長勢喜人,收獲的冬筍全部售罄,既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又解決了本村勞務用工千余人次。采購的商家對黃里村的冬筍贊不絕口,稱其“鮮嫩可口、清香更濃”。
頭年“試水”,黃里村冬筍培育基地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竹筍產業比拼的不僅是竹筍本身,還有產業鏈和產業文化。”陶文泉說,今年,該村將融合發展竹下生態種養、竹林生態旅游和竹筍加工等產業,從竹筍出發,以點帶面,增強竹筍產量,提高筍、竹利用水平,做活“竹”文章、做強“竹”產業,讓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
(文圖/記者 季晨辰 通訊員 高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