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乘“數”而上的時代。
馬鞍山市以制造業為“綱”,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主攻方向,數字賦能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這是一股城市“媒”好的力量。
馬鞍山市主流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豐富全媒體傳播手段,積極參與數字政務、數字商務、數字服務,釋放出支撐和服務馬鞍山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乘“數”而上,城市“媒”好。數字經濟與經濟社會各領域如何深度融合?新媒體又將如何在這大好時代實現大有可為?2月25日,2024馬鞍山數媒融合發展大會在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共襄盛會,為城市“數字賦能”“數媒融合”建言獻策。
安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經濟師、二級巡視員潘峰:
馬鞍山以數字經濟引領產業轉型升級頗有前瞻性
“來參加這次大會,我要為馬鞍山鼓掌!”大會進入主旨演講環節,安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經濟師、二級巡視員潘峰率先走上講臺,用“數字”說話、以“成績”開場,正式拉開了主旨演講《理念秩序 數字程序 物理章序——從三個維度三問數字化轉型》的序幕。
“2023年,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獲得國家數字化轉型最高榮譽‘數字領航’企業稱號。這也是全省年度唯一。”他進一步解釋道,“數字領航”企業被稱為中國版“燈塔工廠”,是國家在制造業領域樹立的發展“旗幟”,是目前國家智能制造領域最高榮譽。在潘峰看來,這不僅是馬鞍山的榮譽,更是馬鞍山的貢獻。
“大會將主流媒體與數字賦能有機融合,不僅形式新穎,而且內容豐富,釋放了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強烈信號。”潘峰坦言,參加這次大會他感觸頗深,也想從自身的崗位出發,圍繞為什么要進行數字化轉型、怎樣進行數字化轉型以及數字化轉型要實現什么,淺談一些“數字化轉型”的感受。
“我們目光所及的是物理世界,在物理世界的虛擬部分還有一個思想世界,而現在的數字技術又為我們開拓了一個嶄新的數字世界……如何使這三個世界有機融合,從而跑贏這個時代,是我們今天所思考的問題。”演講中,潘峰從三個“世界”的內在邏輯和不同維度闡釋了開展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
潘峰介紹,我國數字經濟按內部結構可劃分為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兩大部分。中國數字經濟產業市場結構分析顯示,我國產業數字化占數字經濟比重超八成。所以,今天數字經濟的主戰場就是產業數字化,而產業數字化就是數字化轉型的過程。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潘峰看來,馬鞍山以數字經濟引領產業轉型升級頗有前瞻性。隨后,潘峰以不同行業進行一一舉例,充分展示了數字化轉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具體應用。
數字化轉型具體要實現什么呢?從問題驅動出發,以問題解決升華,在主旨演講的最后,潘峰再次點題——那便是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在他看來,數字化轉型便是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重要手段。
新華三集團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全鑫:
夯實數智基座引領數字發展
2月25日,在2024馬鞍山數媒融合發展大會上,新華三集團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全鑫以《夯實數智基座 引領數字發展》為題作主旨演講。
全鑫在發言中介紹,就在這個春節假期的前后,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先進數字技術發布了多項影響巨大的重磅產品,OpenAI推出文生視頻模型Sora,可以生成長達一分鐘足以亂真的視頻,不僅如此,商業化登月、空間計算、人機接口等多種技術成就,以前所未有的廣度、深度和速度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
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狀態來應對這個飛速發展的世界?全鑫表示,這個時候,格外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探索研究、激流勇進,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時代浪潮中,做出我們應有的選擇和貢獻。
全鑫介紹,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出臺了“數據二十條”,印發了《“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著力推動在工業制造等12個重點領域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賦能經濟社會發展。“馬鞍山在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方面早有推進部署,十分契合整個產業的發展方向和大勢。”
“實際上,推動數字發展有著不同的發展路徑,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格外關注。”全鑫建議,一要錨定區域支柱特色,著力推進產業轉型。一個地方的支柱產業是什么?與之相適應的數字能力有哪些?需要找準發力點,精準扶持培育。二要扎實建好數字政府,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在數字化轉型中,數字基礎設施、數據資源、業務流程數字化等,都是相通的,而數字政府建設作為數字化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工程,從一件事的辦理落實,到辦好每一件事,實際上是營商環境的優化提升,需要用數字化的理念、方法、措施去重新構建建設發展過程。三要加大要素合規供給,促進數據價值釋放,堅持把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打造更多場景應用的數據產品,提升數據服務的支撐能力,讓數據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真正產生實際效果。四要大膽創新發展模式,拓展數智賦能場景,通過整合人工智能技術、算力、應用場景等各個方面,形成整體合力,推動產品價值鏈兩端向高附加值環節延伸。五要統建數字基礎設施,著力打造智能中樞,統籌建設智算、數據、應用平臺,著力構建“一屏統覽、多屏聯動、場景驅動、因需定制”的多界面用戶交互能力,賦能產業發展全場景應用創新,不斷塑造數字經濟發展新優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黃楚新:
數字化賦能 融合創未來
從2014年媒體融合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如今已整整十年。回顧媒體融合十年發展歷程,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黃楚新認為,過去更多的是組織的融合、機構的融合。其中,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中央級媒體以“中央廚房”為抓手,打通了媒體行業的內容生產流程,打造全媒體的生產傳播格局。隨后在中央級媒體的有效示范下,地方媒體不斷整合當地日報社、廣播電視臺等資源,有效提升了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用黨媒的優質內容來占領輿論主陣地,是我們在媒體融合實踐中的一項長期工作。”黃楚新說,當下媒體融合已經發展到了深度融合階段,主流輿論陣地建設是目前媒體融合發展的核心要點,需要不斷依靠優質內容來加強輿論引導能力,而這些優質內容則來自于以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為代表的黨報、黨刊、黨網、黨臺。地市級媒體要向上鏈接中央、省級媒體,向下指導溝通縣級融媒體,將全媒體鏈條緊密串聯。
下一個十年又該如何去做?黃楚新認為,堅持“新聞+政務服務商務”是媒體融合的未來發展方向。具體來說,在政務領域,媒體要加強與黨政部門的合作,向公開問政、政務信息公開等方面延伸。在服務領域,市、縣級媒體要充分發揮“接地氣”的優勢,貼近百姓生活,將優質服務拓展到社會民生的各個領域當中,提升社會服務水平和能力。在商務層面,黃楚新則認為,“要跳出媒體做媒體,跳出經營做經營”。
黃楚新說,地方媒體應關注數字經濟的發展,以“融媒+”模式為基礎,串聯起多種業務類型,形成多維度、高效益的發展策略。地方的融媒體中心未來可以建設成本地的信息樞紐,承擔城市文旅、鄉村振興、文化產業發展等多重功能。
站在“融媒十年”的十字路口展望未來,黃楚新表示,數字技術將作為貫穿媒體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不斷推動傳統媒體向數字化媒體轉型。同樣的,依靠數字技術,媒體融合也將逐漸轉向數字化、智能化的媒體傳播生態,并最終融入我國社會綜合治理體系的建構當中。
最后,在談及馬鞍山的未來城市發展時,黃楚新說,“融媒可以使一座城市煥發活力,期待數媒融合能夠給馬鞍山這座因鋼而生的城市注入數字化新力量。”
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互聯網平臺企業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郭全中:
數媒融合 一馬當先
“中國的媒體融合已走過10年,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兩大亟待破解的難題。”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互聯網平臺企業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郭全中認為,第一個難題是沒有自主可控的平臺,第二個難題是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整體“造血”能力不足。而究其背后原因,在于數字化時代,媒體和用戶的連接失效。
郭全中說,要破解這兩大難題,就需要重建一個新的用戶連接,采取大融合思路,真正把數、媒連接起來。“未來10年,主流媒體要把自己定位成城市的運營者和服務者。”郭全中認為,主體媒體要采取大融合思路,做好城市的運營和服務,而這種大融合的思路,就是要跳出媒體做媒體,深度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過程和城市治理現代化。
主流媒體如何實現深度融入呢?郭全中表示,要打造“三智化平臺”,即“智慧媒體”+“智慧政務”+“智慧城市運營”平臺。主流媒體需要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構建起適應時代發展的智慧型媒體。主流媒體還要積極配合地方黨委、政府,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強化政務服務建設。同時,主流媒體還要深度介入智慧城市的建設和運營,實現真正的、徹底的轉型。“只有打造這樣的平臺,才能有足夠多的日活用戶,才能重構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
“當然,大融合思路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黨委、政府要給予足夠的支持,這種支持包括資源支持、辦公條件、數據資源等。”郭全中說,他在全國各地調研發現,媒體融合做得好的,一定離不開當地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沒有足夠稀缺資源的支持,即使有再多的理論探索,未來10年的媒體融合都很難做好。”
“但融媒體中心也要真正提升自己的市場化能力和服務能力。”郭全中說,融媒體中心要真正進行體制、機制改革,真正成為當地的城市運營者、服務者,真正成為當地治國理政新平臺,真正能夠給黨委、政府及百姓提供他們所需的咨詢、智囊和服務。
“‘數媒融合、一馬當先’,相信未來馬鞍山的媒體會越做越好,助力馬鞍山的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郭全中說道。
瑞安市融媒體中心黨委副書記、總編輯華小波:
爭做新時代的發起者組織者建設者
“數字化發展潮流影響了千行百業的變革,傳統媒體是更早受到沖擊的行業之一。在十年前,中央就提出了‘媒體融合’這一理念,對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給予指導。”瑞安市融媒體中心黨委副書記、總編輯華小波如是說。
華小波說,過去十年間,我們更多地發現,起初,國內大部分媒體處于組織層面的融合,比如將報紙、電視、廣播、網站、APP、抖音、微信、微博等媒介融到一起,包括將渠道融合、人員融合、部分技術進行融合,媒體融合之路困難重重,但在曲折中不斷前行。
他認為,在國家的戰略部署下,“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這句話指引著2500多家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發展,媒體融合的要求變成了“新聞+服務”。一開始很多人不理解這個理念,認為僅僅是將傳統媒體在做的新聞收集整理,搬到PC端或手機端。隨即,國家再次提出了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背景下,主流媒體要推進“新聞+政務服務商務”融合發展新模式,對“服務”二字進行了解剖,范圍更廣、涵義更深。
華小波表示,今天我們談論數字賦能和媒體融合,媒體面對數字化時代需要做些什么?第一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數字化。作為總編輯,以前記者或編輯的新聞由他來打分,有了互聯網之后由網民來打分,評價體系發生了顛覆性改變。因此,要實現管理體系的數字化。第二是內容生產的數字化。全網的生產傳播運營的數字化,推進內容生產模式的重塑。第三是媒體產業的數字化。主力軍要全面挺進主戰場,不僅要牢牢掌握輿論戰場主動權和主導權的局面,還要在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治理數字化等更多領域去占領,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他還說,近日,國家多部門聯合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要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媒體融合新的十年來臨,把握數據這一新型生產要素至關重要。瑞安市融媒體中心做了一些創新嘗試,包括運營開發數字化城市項目、建設智能一體化工程、全省首批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獲批等,數據獲得更多價值。
華小波最后說,馬鞍山數媒融合的不少舉措和蘇浙地區同頻共振、前景大好。融媒體不僅僅是時代的觀察者、記錄者,更將成為新時代的新生活方式、新生產方式、新治理方式的發起者、組織者、建設者,積極為城市的未來貢獻媒體力量。
北京清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郎清平:
探索“媒體+政務服務商務”運營新模式
“從‘傳媒+’到‘智媒+’,全方位推進‘媒體+政務服務商務’,實現媒體與智慧城市的雙向奔赴,正是數媒融合的應有之義。”北京清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郎清平在沙龍對話中表示,十年推進,從“相加”“相融”轉向“深融”,媒體融合早已不僅是媒體之間的融合,更是媒體與社會的融合。
郎清平認為,面對媒體深度融合的時代所向、大勢所趨,探索“媒體+政務服務商務”運營模式,是使命、責任所在,也是自身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強化數字技術應用,拓寬連接平臺和渠道,面向政府部門、人民群眾、企業商戶等,把媒體與政務服務商務真正連接起來,建立一個完善的運營機制,方能更好地引領輿論、服務百姓、做強自身。”他說。
“馬鞍山的‘馬上辦’融媒體平臺,建立了由80多家單位組成的新媒體矩陣,形成信息互聯互通,跨部門合力督辦,并暢通政民互動渠道,即時響應群眾訴求,這正是‘媒體+政務’的良性聯動。”郎清平表示,發揮權威性和公信力,匯聚外部資源,實現跨界連接,探索“新聞+政務服務商務”運營,馬鞍山的主流媒體當仁不讓。
他表示,要打破信息壁壘、突破傳統邊界,推動主流媒體從單一的“傳播”模式轉向“傳播+連接”模式,構建新型主流媒體綜合性功能的同時,抓住城市大數據資源,實現從城市媒體到城市平臺的“遷躍之路”。
發揮新媒體運營、流程管理等專業能力,承接政務新媒體運營工作;整合本地政務數據、便民服務事項等,開發、建設、運營以電子政務、新聞發布、便民服務等為核心的政務平臺,參與智慧城市建設與社區治理;連接多方數據,匯聚城市IP,搭建信息平臺,面向各大社會主體提供精準、全面的信息服務、管理服務與技術服務,給出一條條建議。郎清平表示,隨著媒體與大數據、與城市服務、與社會民生的深度融合,城市媒體的融合發展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
日新者日進,深融者聲遠。“馬鞍山作為一個地級城市,在2024年,乘‘數’而上,推進媒體融合,助力城市‘媒’好,布局超前,令人震撼。”郎清平表示,北京清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也非常樂意參與其中、發揮企業作用,為馬鞍山數媒融合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文/記者 任德玲 況安軒 黃筱敏
王永霞 季晨辰 鄧婷婷
圖/記者 儲燦林 胡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