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從“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變為“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從“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轉為“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一系列重要部署,傳遞出2024年經濟工作新動向。
在國家發展的鴻篇巨制里,也刻畫著每一座城市奮力向前的身姿。
2023年12月28日,市委十屆五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要在把握政策取向中搶抓機遇”“全力服務和融入重大國家戰略”“緊盯上級政策動向,抓緊謀劃儲備項目”……把脈城市經濟,聚力城市發展。
于馬鞍山而言,既要看“形”抓當前,更要看“勢”謀長遠。很多機會窗口,往前進一步,超前謀一步,抓住了、干對了,就能事半功倍。只有把握形勢搶抓機遇,方能加快發展再上新臺階。
跳出城市看區域,往往可以思考得更多。如何將理念轉化為行動?如何將藍圖轉變為現實?1月18日,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做客馬鞍山,為這座城市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如何變“生態包袱”為“資源寶庫”?
“一座多次出現在歷史課本上的城市,一座因鋼立市、因鋼興市之城。”談起對馬鞍山的初印象,劉元春坦言,不得不提到這座城市的歷史血脈和鋼鐵骨架。
作為一座資源型城市,馬鞍山經歷了“先有礦后有市、先生產后生活”的發展歷程。先天的“鋼鐵基因”,后天的“成長習得”,賦予了這座年輕的城市堅實的工業基礎,也為其留下了深刻的工業烙印。
然而,歷史的發展進程也不可避免地為這座城市帶來了產業結構偏重、能源消耗偏大的生態“包袱”。如何變歷史“包袱”為資源“寶庫”,成為了馬鞍山探索資源型城市轉型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必答題。
對此,劉元春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一個地方的崛起,不僅僅靠物質資源,更要靠教育、科技、人才的戰略支撐。
辯證來看,一個地區的資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戰略思維上會發生巧妙地轉化。對于一座城市的發展來說,亦是如此。圍繞中科大落戶合肥的始與末,劉元春對此進行了闡述。
劉元春認為,作為一座傳統資源型城市,鋼鐵產業的發展為馬鞍山積累了大量高素養的產業工人和大型企業的經營管理人才,這將成為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
“要想產業興,必須先搞科研,先招攬人才。”令他欣喜的是,馬鞍山十分重視人才“第一資源”。馬鞍山連續三年入圍“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強榜單”,科技創新保持了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
在數字化浪潮下,傳統工業化城市如何尋求突破?
劉元春認為,首先要抓住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內在要求。“不能就制造談制造,必須要在研發、科創、轉型上持續發力。”劉元春說。
革命性顛覆性技術的重大創新必定會創造出新產品、新需求、新業態。他建議,要高度關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變化,提前5年到10年布局承接技術成果轉化的前置性條件,加速謀劃布局未來產業新賽道。
如何變“幾何中心”為“經濟中心”?
“這些年,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浪潮中,馬鞍山市聚焦聚力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備受矚目。”采訪中,劉元春用“三個抓住”描繪出了這座城市的活力和朝氣——這座城市抓住了當下中國式現代化產業升級的浪潮,也抓住了長三角一體化跨越式發展的契機,更抓住了數字時代引領數智化發展的浪潮。
從發展維度來看——改革開放40多年,隨著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的快速發展,中國逐步成為了世界制造業的中心。隨著成本上漲、產業升級,沿海產業不斷向內地遷移勢在必行。
從地理位置來看——安徽是連接東部和中西部的橋頭堡,有承接產業轉移的現實基礎。在此基礎上,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凸顯的地理環境優勢的馬鞍山,更是迎來了承接產業轉移、加快自身發展的重大機遇。
作為一座“左右逢源”“剛柔并濟”的開放之城,馬鞍山地處長三角地理“幾何中心”,是南京、合肥都市圈的“雙圈城市”,區位優勢盡顯,匯聚強勁動能。
對于處于“幾何中心”的馬鞍山而言,又將如何發揮好地理優勢,并將其轉換成產業優勢、創新優勢和競爭優勢?劉元春認為,需要進行戰略性的謀劃,“要想在一體化發展中煥發生機,成為‘承東啟西’的節點性樞紐,馬鞍山必須要有清晰的產業布局。”
他建議,要在產業連接上做足文章,與東部發達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在產業布局上進行差異化。要在軟環境建設上打造新特色,在營商環境創造上有新的突破,形成與制造業相配套的高端服務業。
記者 任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