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個省,在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上,文化繁榮興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中華文化的傳承復興地,安徽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大省,具備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在奮進新時代的新征程上,安徽建設繁榮興盛的文化強省,擁有充足的自信和充沛的底氣。
■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新時代的安徽,下定決心做好文化鑄魂、文化挖掘、文化供給、文化產業、文化傳播五篇大文章。
■文化鑄魂是一篇最值得書寫的大文章。優秀的文化就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鑄造靈魂。
金秋時節,名城杭州,亞運盛會聚集全亞洲的頂尖運動員,也迎來各路見多識廣的新聞媒體人。
媒體人初次碰面,免不了職業性的寒暄。在打破尬聊的話題選項中,“家鄉”往往是陌生人之間打開話匣子的突破口。說到黃山、黃梅戲,媒體同仁們滔滔不絕地訴說著自己的聽聞和向往。
黃山、黃梅戲,成了異鄉人想象安徽的文化符號,也激起了我這個家鄉人的自豪感。
文化是什么?既是建筑、機械、工藝品等有形的物質財富,又是思想、習俗、音樂、舞蹈、戲劇等無形的精神財富。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它的力量,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它的滋養。
10月27日晚,大型古裝黃梅戲《女駙馬》在宿州大劇院隆重上演。丁輝 攝
一個個文化符號成為當代安徽人身上閃亮的文化標識,塑造當代安徽人的外在氣質,涵育當代安徽人的內在精神,激發熱愛安徽、建設家鄉的強烈認同感,讓七千萬生于斯、長于斯的江淮兒女緊緊團結在一起,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矢志奮斗、勇毅前行。
這是文化的魅力,更是文化的力量。
夢想和藍圖
全面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文化繁榮興盛既是重要內容、重要標志,又是重要支撐、重要力量
低調內斂,勤奮上進。
如果全國是一個班級,安徽同學常常給大家留下如此印象。
區域創新能力、國內生產總值位列全國第一方陣,埋頭苦干、奮起直追的安徽近年來令兄弟省份刮目相看。相較于耀眼的“理科分數”,安徽的“文科”顯得略略“偏科”。
不同于科技、經濟等“硬實力”,文化被稱為“軟實力”,既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又是政治文明的“導航燈”,更是社會和諧的“黏合劑”。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我們要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無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個省,在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上,文化繁榮興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明確了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牢牢把握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的戰略定位,加快建設自立自強的科技強省、智能綠色的制造強省、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山水秀美的生態強省、英才薈萃的人才強省、人民滿意的教育強省、繁榮興盛的文化強省。
全面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文化繁榮興盛既是重要內容、重要標志,又是重要支撐、重要力量。
奮進新時代的安徽,期待更多體現時代高度、富有時代標識的精品力作,渴望更多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名家大家,需要更多公共文化建設的福利。
自信和底氣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中華文化的傳承復興地,奮進新時代的安徽,具備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
浩浩江淮,文化厚重。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一紙詔書從紫禁城傳向千里之外的江南省。清廷將這個廣闊而富庶的大省一分為二,其中一省取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名為“安徽”。從此,安徽作為具有清晰行政邊界的區域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徽劇優秀劇目《水淹七軍》劇照。程兆 攝
安徽建省較遲,但在這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歷史文化底蘊十分深厚且豐韻靈秀。
這是一片悠久厚重的土地——
256萬年至220萬年前,繁昌人字洞出現了歐亞最早的古人類活動;30萬年前,東至華龍洞誕生了東亞地區最早的準現代人;5800年至5300年前,含山凌家灘昭示著中華文明的曙光;4000多年前,禹會諸侯于淮河之畔的涂山,執玉帛者萬國……安徽是人類文明起源和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
這是一片群星璀璨的土地——
先秦時期管子、老子、莊子等震古爍今的文化開派大師,“三曹”、張孝祥、朱熹等名垂千古的歷史名人,陳獨秀等站在時代潮頭的先進人物……安徽為中華文化發展貢獻無數杰出兒女。
這是一片紅色浸潤的土地——
大別山上揮動跟著黨鬧革命的奪目紅旗,皖東燃起民族抗日的熊熊烽火,渡江戰役吹響“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沖鋒號……安徽賡續著革命先烈拼搏奮斗的文化血脈。
這是一片敢于創新的土地——
小崗村“大包干”拉開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墨子號、京滬干線、祖沖之號、九章、人造太陽等國之重器問鼎世界;量子通信、動態存儲芯片、超薄玻璃等創新產品領跑全球,生態補償、林長制等改革品牌推向全國……安徽傳承著敢為人先、改革創新的文化基因。
這是一片勇于奮進的土地——
淮河兩岸書寫治水安瀾的創業史,馬鞍山鋼鐵涌現的英雄譜,高鐵出行圈聯通全國大中城市,世界制造業大會、世界顯示產業大會展示安徽形象……安徽書寫著登攀不止、進位爭先的文化精神。
5月7日,游客正在參觀凌家灘墓葬祭祀區。徐旻昊 攝
數字最具有說服力。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5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9項,地方戲曲劇種31個,奠定了安徽在全國名列前茅的“文化位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中華文化的傳承復興地,安徽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大省,具備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在奮進新時代的新征程上,安徽建設繁榮興盛的文化強省,擁有充足的自信和充沛的底氣。
守正和創新
守好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創出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
潛山市野寨中學校長徐漢夫,永遠不會忘記2023年秋季開學伊始的重要日子。
習近平總書記給野寨中學新考取軍校的20名同學的回信,到達依著蒼翠山巒、傍著粼粼碧水的校園。書聲瑯瑯的校園沸騰了!
“推進強軍事業,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接續奮斗。希望你們鑄牢忠誠品格,刻苦學習訓練,錘煉過硬作風,努力成長為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貢獻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和諄諄囑托給予徐漢夫巨大激勵,令他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坐落在潛河旁的潛山野寨中學。李博 攝
立德方能樹人。近9年來,野寨中學有80名畢業生攜筆從戎、圓夢軍校。抗日英烈的光輝事跡、課堂內外的國防教育、長期的紅色文化熏陶奠定了深厚的校園文化土壤,不斷孕育愛黨愛國、崇軍尚武的奪目花朵。
文化鑄魂是一篇最值得書寫的大文章。優秀的文化就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鑄造靈魂。
1680米,黃山之巔。
和煦的陽光透過迎客松的枝丫投射到門口懸掛的金色牌匾上,“中國好人胡曉春工作室”每個字都在熠熠生輝——這里是第19任守松人胡曉春的“家”。
寒來暑往,春去冬來,松針綠了又黃、黃了又綠,迎客松迎來了一批又一批海內外游客。不知不覺間,胡曉春與迎客松相依相守了13年,度過了4000多個日日夜夜,記錄了80多本厚厚的《迎客松日記》。
胡曉春作為守護迎客松時間最長的守松人,13年來,他記了84本日記,留下超140萬字的《迎客松日記》。溫沁 攝
“持平常心,做本分事,活在當下。”這是胡曉春在守松人值班室的無數個孤獨長夜里慢慢悟出的哲理。
最大氣有力的書寫,源于精神;最令人振奮的變化,始自人心。
25人成為“全國道德模范”、1600余人榮登“中國好人榜”,安徽當選總數居全國第一。12個市躋身地級全國文明城市、8個縣(市)獲評縣級全國文明城市,安徽入選數量分別居全國第二、第三。“最美人物”擘畫當代安徽的價值年輪,“安徽好人多”已經成為閃耀全國的精神標識。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需要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徽風皖韻,需要大批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長篇報告文學《大別山上》描繪金寨及大別山地區賡續紅色基因,從貧窮走向小康、從落后走向振興的壯麗征程,收獲好評無數。
著名作家潘小平有一手好文筆,更有一雙鐵腳板。為創作《大別山上》,她跟隨脫貧攻堅第三方監測評估團隊入戶調查,先后采訪了一兩百戶農民家庭,積累了豐富素材,因此筆下每個故事都真實可信、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
潘小平說,中國邁進新時代,我們的文字,應該有回應偉大時代的意志和能力。
從底蘊厚重的傳統文化中開掘力量源泉,從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深入實踐中感悟時代精神,從江淮大地的美好生活中汲取創作素材,全省文化文藝工作者用心用情推出精品力作,為人民群眾奉獻豐富而優質的精神食糧。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不僅包括富足的物質生活,還包括精彩的精神生活。做好高質量文化供給的大文章,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讀者在蒙城縣圖書館專注地閱讀學習。胡衛國 攝
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一批批文藝名家跟隨文化惠民活動的步伐,走進街道社區、田間地頭;持續提檔升級的文化產品,不斷增加百姓文化消費的選項……
離開了文化滋潤,鄉村便沒有了精神和靈魂。隨著一項項文化民生工程落地,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多功能廳、非遺陳列室等“打包”入駐鄉村文化站,為農民群眾建起身邊的休閑樂園和精神家園。截至2022年末,全省建設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500余個、村級文化中心17600多個,其中村級文化中心覆蓋率98%以上。
陽光慵懶的周末,六安市民沈宜佳感到最愜意的事,莫過于坐在六安市圖書館明亮的落地窗前,享受一天的閱讀時光。
六安市圖書館是該市第一座市級圖書館,皖新傳媒提供從前期規劃設計、中期采購施工到后期運營管理的全程一站式服務,打造了全國首例全館型委托運營管理服務項目,開創了公共文化服務管辦分離、社會化運營的新模式。
文化為魂,產業為根。
文化繁榮興盛,離不開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安徽各類文化遺產與創意嫁接,與旅游融合,以古民居古村落為載體的民宿、研學等新業態蓬勃興起。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全省數字創意產業錨定千億級產業目標。
酒香也怕巷子深。
優秀的文化、精深的作品,如果不主動走出去展身段,就難以既叫好又叫座。這一點,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深有體會。
如果說時間是衡量一部大戲能否成為“經典”的標準,那么,韓再芬和她的黃梅戲《徽州女人》毫無疑問擔得上這份榮譽。
20多年間,《徽州女人》在全國各地盛演不衰,先后榮獲曹禺戲劇文學獎、文華新劇目獎、田漢戲劇文學獎;韓再芬憑借此劇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獎”、第九屆“文華表演獎”。可以說,韓再芬成就了《徽州女人》,《徽州女人》也成全了韓再芬的藝術夢想。
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新時代的安徽,下定決心做好文化鑄魂、文化挖掘、文化供給、文化產業、文化傳播五篇大文章。守的是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文化最好的禮敬,就是創造新的文化。
闊步全面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的新征程,江淮兒女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推動安徽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意氣風發地走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