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摘要】
安徽省馬鞍山市委書記袁方:
?經過全市上下的努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一是生態更優了,二是產業更強了,三是活力更足了,四是城鄉更美了,五是百姓更富了。
?我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千方百計推進富民增收,城鄉居民收入穩居全省第一,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96:1,中等收入群體占比56.5%、居全省首位。
?馬鞍山地處長三角幾何中心,是安徽融入滬蘇浙的橋頭堡。我們發揮區位這個最大優勢,緊抓長三角一體化這個最大紅利、最大勢能,深度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努力當好“排頭兵”。
?在鐵路方面,強力推進寧馬城際、巢馬高鐵、揚馬城際三大項目,這三條線開通后,馬鞍山到南京市中心只要30分鐘,去合肥只要40分鐘,去上海只要90分鐘。
海報設計 澎湃新聞記者周寰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居全省第一,中等收入群體占比56.5%、居全省首位,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49.6%、居全省第一,單位GDP能耗下降4.8%、降幅全省第一,連續3年入圍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強榜單……當其他資源型老工業城市還在尋找轉型的出路,馬鞍山已經率先探出了一步。
交上這份答卷,馬鞍山用了三年時間。
2020年對于馬鞍山來說,意義非凡。這一年的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馬鞍山考察,賦予馬鞍山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新發展定位。馬鞍山的發展層次、發展要求、發展定位也因此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到了今天,剛好三周年。馬鞍山市委書記袁方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三年來,我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把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作為總遵循、總航向,確立了目標圖、路線圖、施工圖‘三張圖’。”
頗為注重“儀式感”的馬鞍山亮出了上面這份成績單,打造這顆“白菜心”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生態更優了,產業更強了,活力更足了,城鄉更美了,百姓更富了。
曾經在馬鞍山有句老話,“先有馬鋼,后有馬鞍山”,這是一座由鋼廠撐起來的、煉鋼煉出來的城市。而如今,這座身處南京、合肥兩大都市圈的“雙圈城市”正在以加速度實現蝶變。根據今年發布的“資源型老工業城市轉型發展指數”,馬鞍山在全國52個城市中排名第3,被列為5個全面領先型城市之一。
袁方表示,答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我們打造長三角“白菜心”的時代考卷,是一項長期任務,必須常學常悟、與時俱進、久久為功。
馬鞍山奔涌向前的改革氣魄,正如詩仙李白在長江馬鞍山段留下的千古名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當沖破艱難險阻,天地自然遼闊。
近期熱映的電影《長安三萬里》,也掀起了一股李白熱、詩歌熱。李白與馬鞍山結緣頗深。袁方介紹,詩仙李白一生七次游歷馬鞍山,寫下《望天門山》等60余首詩篇。“借此機會,我們真誠歡迎全國各地的游客來馬鞍山逛一逛、看一看,打卡山水詩城,領略人文魅力。”
打造長三角的“白菜心”
澎湃新聞: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馬鞍山考察,作出把馬鞍山打造成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的重要指示。請問這三年來,馬鞍山如何貫徹落實這一重要指示?取得哪些成效?
袁方: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馬鞍山考察,賦予我們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新發展定位,把馬鞍山的發展層次、發展要求、發展定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市上下倍受鼓舞、倍添干勁。三年來,我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把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作為總遵循、總航向,確立了目標圖、路線圖、施工圖“三張圖”。
首先是繪就目標圖。全面對標新發展定位,將其作為市第十次黨代會和“十四五”規劃的總遵循、總依據,確立了“總量爭進位、人均雙第一”的奮斗目標,即到2027年,全市經濟總量進入全國前100位、全省前5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居全省第一。
其次是明確路線圖。立足馬鞍山資源稟賦特點,充分發揮區位、港口、產業、科教、生態等優勢,將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具化為“生態優、產業強、活力足、城鄉美、百姓富”五個方面,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
第三是細化施工圖。對目標任務進行細化分解,成立工作專班,清單化、閉環式加快推進落實。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的重點任務,列出監督清單,明確常態化監督內容,確保落地見效。
馬鞍山城區。濮勇 攝
三年來,經過全市上下的努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是生態更優了。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扎實推進長江大保護,長江東岸實現從“濱江不見江”到“城市生態客廳”的美麗蝶變,建成首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做法獲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通報表揚,生態環保成為馬鞍山的靚麗名片。
二是產業更強了。我們以制造業為“綱”,大力實施制造業倍增,招大引強、項目建設勢頭強勁,新能源汽車、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加快壯大,寶武馬鋼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達到行業標桿,全市戰新產業占比突破40%,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突破23萬元,產業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節節攀高。
三是活力更足了。我們以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為主攻方向,堅持規劃引領、交通先行、產業協同、毗鄰突破、民生共享,深度融入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巢馬高鐵、寧馬城際全線施工,寧馬高速“四改八”將于今年通車,6個縣區、3個開發園區與滬蘇浙共建合作平臺全覆蓋,去年招引的億元以上項目63%來自滬蘇浙。
四是城鄉更美了。我們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縣域經濟比重提高到46%,城鎮化率達到72.9%。在城市,推進城市更新,加快建設陽湖片區、高鐵新城,城區面貌煥然一新,城市能級加快提升。在鄉村,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土特產”、鄉村旅游日益興旺,去年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75.6萬元、居全省第一。
五是百姓更富了。我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千方百計推進富民增收,城鄉居民收入穩居全省第一,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96:1,中等收入群體占比56.5%、居全省首位。堅持民呼我應,扎實辦好民生實事,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快平安馬鞍山建設,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答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我們打造長三角“白菜心”的時代考卷,是一項長期任務,必須常學常悟、與時俱進、久久為功。今年7月,我們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精神,召開市委十屆四次全會,明確建設生態強市、科技強市、制造強市、農業強市、人才強市、教育強市、文化強市“七個強市”的目標任務,深化拓展踐行新發展定位的思路舉措,奮力推動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不斷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努力在全省走在前列、在長三角勇立潮頭、在全國爭先進位。
泉峰高端汽車零部件智能制造項目。唐焱 攝
深度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
澎湃新聞:馬鞍山是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前沿陣地。近年來,馬鞍山如何搶抓機遇、發揮優勢,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壯大自己、作出貢獻?取得哪些成效?
袁方:馬鞍山地處長三角幾何中心,是安徽融入滬蘇浙的橋頭堡。我們發揮區位這個最大優勢,緊抓長三角一體化這個最大紅利、最大勢能,深度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努力當好“排頭兵”。重點抓了五件事:
第一件事,深化學習對接,在思想觀念上全面融入。建立常態化學習對接機制,每年組織市黨政代表團赴滬蘇浙學習考察、對接合作。2020年以來,全市共選派157名干部赴滬蘇浙跟班學習,強化理念、能力對標。縣區、開發園區和市直部門,在長三角選準對標對象,圍繞“是不是做到爭先進位、有沒有學習借鑒先進、會不會破解工作難題、敢不敢深化改革創新、能不能用好用足政策”,明確追趕措施,每年學個兩三招、做成幾件事。
第二件事,加快交通突破,在基礎設施上互聯互通。在鐵路方面,強力推進寧馬城際、巢馬高鐵、揚馬城際三大項目,這三條線開通后,馬鞍山到南京市中心只要30分鐘,去合肥只要40分鐘,去上海只要90分鐘。在公路方面,寧馬高速“四改八”改擴建工程將于今年通車,蕪合高速馬鞍山段建成通車,一批省際“斷頭路”陸續打通。在航運方面,加快推進鄭蒲港二期,努力把鄭蒲港建成合肥的“飛地港口”,全力打造江海聯運中心和區域性全國性物流樞紐。
第三件事,探索協作模式,在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上一體協同。探索“研發+生產”的科技協作模式,在南京、蘇州等地設立10個“研發飛地”,成為全省唯一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試點城市。探索“鏈式配套、梯次布局”的產業協作模式,圍繞南京、合肥主導產業做配套,總投資110億元的蜂巢新能源、106億元的南京泉峰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相繼落戶。探索“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園區協作模式,高水平建設江寧—博望新型功能區,加強馬鞍山經開區與上海青浦工業園合作共建,推進和縣—浦口等毗鄰地區深度融合。
第四件事,優化營商環境,在體制機制上等高對接。堅持把營商環境建設作為頭等大事,著力打造人人重視營商環境、人人都是營商環境、時時處處都講營商環境的良好生態。持續對標南京、“杭嘉湖”等地,連續5年迭代升級政策措施,著力打造“無差別”的營商環境。創新為企服務“十”字工作法,有效破解服務企業“橫向不協同、縱向層級多”問題。打造“采石會客廳”企業服務品牌,常態化開展企業接待日、企業家沙龍、“鏈商會”等活動。堅持善意文明司法,健全“府院聯動”“府檢聯動”機制,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不少客商說,馬鞍山是一座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城市。
第五件事,提升公共服務,在民生共享上走深走實。積極引進滬蘇浙優質公共服務資源,成立含山育才實驗學校、博望百家湖小學分校,與南京鼓樓醫院、南京中大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等開展合作,建成長三角名醫工作室21個。建立寧馬“跨省通辦”合作機制,實現141項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探索毗鄰地區司法行政一體化合作新模式,在江寧—博望新型功能區共建“兩省一街警務室”,打造含警情處置、糾紛化解、社區警務、綜合指揮調度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警務站點。
建設中的寧馬城際鐵路。儲燦林 攝
提升產業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
澎湃新聞:根據今年發布的“資源型老工業城市轉型發展指數”,馬鞍山在全國52個城市中排名第3,被列為5個全面領先型城市之一。馬鞍山是如何逐步突破“資源型老工業城市”的局限,實現產業轉型煥發新機?
袁方:近年來,馬鞍山推動轉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最主要的做法就在于始終把制造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綱”,開展制造業三年倍增行動,帶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不斷提升產業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去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35.7%、提升0.2個百分點;戰新產業產值增長20.6%、居全省第3,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49.6%、居全省第一;單位GDP能耗下降4.8%、降幅全省第一。主要采取了六項措施:
第一項措施,突出招大引強。建立招大引強“賽馬”機制,市委、市政府和縣區、開發園區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帶頭輪流外出招商,用好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等多種方式,全力招引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力強、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去年簽約億元以上項目447個,其中20億以上52個、百億級項目4個。
第二項措施,加快項目落地。在全省率先實施“標準地”改革,對“洽談未簽約、簽約未開工、開工未竣工、在建未入庫、竣工未投產、投產未上規、上規未達產”等“七未”項目實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周六要素會商機制,分3個階段核發施工許可證,全力打通項目建設中的堵點難點,推動項目建設提速提效。
第三項措施,搶抓風口產業。組建6個新興產業招商研究小組,加強細分領域研究,緊盯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新型儲能、氫能、預制菜、數字經濟等風口產業,加大招引力度。比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加快打造新能源商用車產業集群,吉利漢馬是全省7家汽車鏈主企業之一,目前集聚汽車零部件規上企業100家。在先進光伏領域,形成了光伏硅片—電池片—光伏組件的產業鏈條,引進了正奇、中南光電等一批重大項目。
第四項措施,做強優勢產業。發揮十大新興產業專班作用,加快打造1個高品質特種鋼鐵材料為主導的國家級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集群,智能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綠色食品3個省級產業集群,以及N個市級產業集群,形成“1+3+N”戰新產業融合集群。去年實現產值3442億元、增長12%,主導產業集聚度57.4%、居全省第2。
第五項措施,強化創新驅動。堅持以創新型城市建設為旗幟性抓手,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澎湃動力。馬鞍山在103個國家創新型城市中位居第42位,是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市試點城市。迭代推出人才新政5.0版,連續3年入圍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強榜單,去年馬鞍山市常住人口增長2.9萬,是全省5個人口凈流入城市之一。
第六項措施,強化數字賦能。加快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建成省級智能工廠15個、數字化車間61個。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建設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41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大力發展集成電路、通信通訊、軟件互聯網等產業,開發數字應用場景。
馬鋼新特鋼(一期)。羅繼勝 攝
生態“高顏值”與經濟“高價值”
澎湃新聞:從傳統資源型城市轉型成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之城,馬鞍山市在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長江十年禁漁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還有哪些難點需要攻克?
袁方:近年來,我們持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積極探索生態“高顏值”和經濟“高價值”的轉化路徑,取得了顯著成效。重點是打好四場戰役:
一是打好長江保護整體戰。統籌推進治岸、治漁、治污:抓治岸,以薛家洼為突破口,一體實施23公里長江東岸綜合整治,實現長江東岸從“濱江不見江”到“城市生態客廳”的美麗蝶變,延伸推進長江西岸生態保護修復,和縣浮沙圩濕地公園被譽為“江北薛家洼”。抓治漁,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1.1萬名漁民退捕上岸,過上了“有房住、有工作、有社保、有學上,心情舒暢”的幸福生活。長江馬鞍山段的魚類物種、規模、資源密度顯著回升,現在老百姓經常拍到江豚戲水的靚麗身影。與南京、鎮江聯合作出關于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決定,是全國首次對單一物種的跨區域協同保護立法。抓治污,先后整治“散亂污”企業759家,拆除非法碼頭153個、船舶修造企業34家,關停搬遷畜禽養殖場497家,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區雨污分流改造,獲批全國黑臭水體治理、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
二是打好“三大保衛戰”。打好藍天保衛戰,去年PM2.5平均濃度34.6微克/立方米,連續2年達國家二級標準;今年上半年優良天數比例80.1%、提升7.7個百分點,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居第9。打好碧水保衛戰,對4823個長江入河排污口實行信息化管理,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100%。打好凈土保衛戰,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100%,入選全國“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三是打好環保整改攻堅戰。2018年以來,先后整改各類環保問題1萬多個,連續4年環保整改考核全省第一。
四是打好新時代“向山大會戰”。向山礦區歷經百年開采,生態破壞較為嚴重。2021年啟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入選全國首批EOD試點(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投資百億元實施十大工程44個項目,向山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觀,曾經的華東最大礦坑變為凹山地質文化公園,被群眾稱為“人工天池”。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作為工業城市,資源環境約束較大,環境質量還有提升空間,綠色轉型步伐還需加快。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推進美麗馬鞍山建設,把馬鞍山生態環保品牌擦得更亮。重點做到“三個統籌”:首先,統籌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狠抓污染防治。持之以恒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進海綿城市、無廢城市建設,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其次,統籌治岸、治漁、治污,推進保護修復。實施好美麗長江(馬鞍山)經濟帶新一輪提升工程,扎實開展綠美馬鞍山行動,落實長江“十年禁漁”,把向山地區打造成“兩山”理念的馬鞍山樣板。第三,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加快綠色轉型。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鋼鐵、鑄造、化工等重點行業領域綠色化改造,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民保護長江 長江造福人民”大石碑。童祖鳴 攝
文化搭臺、旅游唱戲、產業跟進
澎湃新聞:馬鞍山市當涂縣是詩人李白的終老之地。李白詩歌節已成為馬鞍山最閃亮耀眼的名片,涵養著這座“中國詩歌之城”的文化自信。下一步,馬鞍山如何借助李白文化的“金名片”,打造宜游宜業宜居的長三角精品城市?
袁方:近期熱映的電影《長安三萬里》,掀起了一股李白熱、詩歌熱。詩仙李白一生七次游歷馬鞍山,寫下《望天門山》等60余首詩篇,并長眠于當涂大青山腳下,民間還流傳著他在采石磯跳江捉月、騎鯨升天的傳說。為了紀念李白,弘揚詩歌文化,馬鞍山每年重陽節前后都要舉辦李白詩歌節,迄今已連續舉辦了34屆。2014年,中國詩歌學會授予馬鞍山“中國詩歌之城”稱號。除了李白文化,還有中華文明源頭文化、長江文化、山水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等,共同構成了馬鞍山的歷史文化脈絡。我們將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加快建設以李白文化為鮮明標識的文化強市,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
一是抓保護,推進文化傳承。馬鞍山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上世紀七十年代,和縣猿人遺址中出土了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證明30萬年前就有直立猿人在此繁衍生息;含山縣凌家灘遺址距今約5800—5300年,被譽為“中華文明曙光”,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境內擁有采石磯、霸王祠、天門山等200多處名勝古跡。我們將加快凌家灘申遺,推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活起來。
二是重創新,發展文化事業。今年8月11日,我們以“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為主題,舉辦了首屆長江文化論壇,引起了強烈反響。我們將轉化好長江文化論壇成果,對馬鞍山長江文化開展多學科、綜合性研究,積極參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動采石磯、霸王祠、和縣猿人遺址等納入建設規劃,通過文藝創作、宣傳展示、文化熏陶等方式,講好長江故事,唱響長江之歌。繼續高水平辦好李白詩歌節、“江南之花”等群眾文化活動,健全完善城鄉文化服務設施,推出更多文藝精品,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薛家洼生態園。儲燦林 攝
三是促融合,壯大文旅產業。文旅融合,可以讓文化活起來、旅游熱起來。“長江不夜城”項目去年12月30日建成運營以來,迅速成為網紅打卡地,截至今年7月底,總客流198萬人次,全口徑經營收入3443.5萬元。今年8月份,我們舉辦了青島啤酒節,吸引15萬人次參加;小馬音樂節吸引樂迷3.1萬人,2萬人來自外地。我們將堅持文化搭臺、旅游唱戲、產業跟進,策劃推進更多叫得響的文旅項目、文旅品牌、文旅片區,加快打造長三角旅游勝地。大力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培育一批精品民宿,推出一批精品線路,打造一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片區。
借此機會,我們真誠歡迎全國各地的游客來馬鞍山逛一逛、看一看,打卡山水詩城,領略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