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蠶繭賣了8萬多元,大大超出了預期。”6月8日,含山縣仙蹤鎮駱集村科技特派員王建文笑著告訴記者。
“兩年時間,種桑養蠶終于看到了回頭錢。”含山縣仙蹤鎮金洼村科技特派員張林眉眼里都是笑意。含山縣仙蹤鎮五里村科技特派員夏文建補充道:“這是我們三個村子齊心協力打的一場鄉村振興‘翻身仗’。”
小小桑葉,如何長成帶領三個村致富的“金葉子”,織就一條全新的鄉村振興新“絲”路?答案就在王建文等身兼多職的科技特派員身上。
“他們不等不靠,立足科技賦能,通過建立利益共同體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在鄉村振興中大放光彩。”市科技局農社科科長鄭江介紹,截至目前,全市服務行政村科技特派員總數達到383人,行政村實現“一對一”服務全覆蓋,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科技動能。
經“桑”往事:緣起科技特派員的一床蠶絲被
2021年,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中心副主任王建文作為我市第八批選派干部,來到含山縣仙蹤鎮駱集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
“我身兼數職,不僅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還是一位科技特派員。”王建文說。
出發之前,王建文打包了不少生活用品,做好了“身在心也在”的打算,其中,就有一床蠶絲被。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王建文在駱集村安頓下來之后,如何為這個窩在山洼洼里的村子叩開“致富門”,成為他這個第一書記考慮的“首要大事”。
怎么突破?
“就是這床不起眼的蠶絲被,喚醒了駱集村的傳統桑蠶養殖。”仙蹤鎮駱集村黨總支書記汪國才告訴記者,村干部在一次閑聊中,聊到王建文的蠶絲被,聊到仙蹤鎮在改革開放前一直有桑蠶養殖的歷史,后期由于環境和周邊發展等原因,大量的桑樹被砍。
“做生不如做熟。”王建文的思路一下子打開了。
仙蹤鎮地處北中緯度地區,屬北亞熱帶溫潤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約235天,年平均氣溫15.6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035毫米,氣候地理條件利于桑樹生長。
“丘陵地區利用荒崗荒坡栽桑養蠶,是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措施。”在一次駱集村的書記務虛會上,王建文首次提出了致富的突破方向——種桑養蠶。
經“桑”戰事:“情報員”只打有準備的仗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主戰場。”王建文說。
入職市科技局后,王建文就一直從事科技文獻的收集和供給工作。“業內人士稱我為馬鞍山的資深情報員。”王建文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鄉村振興也是如此,要認真吃透本地的實際情況。
駐村后,王建文走訪了本村一些老黨員,從他們口中得知仙蹤鎮有養蠶的傳統和基礎,但因技術力量、人手緊缺等方面的問題,產業發展面臨斷代。這些“情報”給了王建文帶領村民種桑養蠶發展經濟的底氣。
隨后,王建文又找到了大量的利好“政策情報”: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蠶桑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我省印發《2021年全省特色農業工作要點》《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大力推進蠶桑產業提質增效的通知》等都提出了大力推進規模化高質量桑蠶養殖基地建設。
通過市科技部門的協調,王建文邀請我省蠶桑行業的權威專家、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蠶學與經濟動物系徐家萍教授進行了產業可行性調研。調研后,徐家萍教授認為仙蹤鎮地理氣候條件和土地資源具備建設桑蠶養殖基地的基礎,可以發展規模化桑蠶養殖。
收集情報,還要驗證情報。王建文通過市場調研得知,目前我國生絲80%用于出口,蠶繭屬于供不應求狀態。其次,岳西、潛山、金寨等地都因為規模化養殖桑蠶,經濟得以大幅提高,村集體經濟邁入強村行列。2021年8月10日,由該鎮、村及部分養殖專業戶組成的調研團隊赴霍山縣考察當地“桑蠶小鎮”建設,并參觀了絲綢企業、養殖大戶。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緊鄰的五里、金洼兩個行政村,和駱集村的情況類似。”王建文說,他聯系上同是身兼“科技特派員”的五里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夏文建,金洼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張林,三人一拍即合:要抱團經“桑”,開辟出一條鄉村振興新“絲”路。
“我們經過充分調研,撰寫了《仙蹤鎮5000畝優質高產蠶桑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報告》。”作為牽頭人的王建文介紹,計劃以仙蹤鎮退耕還林土地、閑置倉庫、廢棄校舍為基礎,新建規模化、標準化桑蠶養殖基地,與龍頭絲綢企業合作,采用“行政村+農戶+企業+高校”聯合社模式,發揮養殖示范戶帶動示范作用,發展桑蠶產業,逐步建成桑、繭、絲全產業鏈,開展蠶桑綜合利用,提高產業綜合經濟效益,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022年春天,仙蹤鎮駱集、五里、金洼行政村統籌整合資源,在駱集村種植了150畝桑樹,建立桑蠶養殖基地。
經“桑”喜事:全年可為村集體增收60萬元
6月6日,芒種。在仙蹤鎮駱集村,成片桑海成為當地夏日里一道靚麗的風景。而在駱集村村部,則彌漫著豐收的喜悅。
當天,首批蠶繭裝車銷往霍山。駱集村桑蠶養殖基地組織村民們將一簍簍蠶繭運到村部廣場,村干部忙著稱重、測級、登記、分類定價,一派忙碌景象。
“首批結繭2500公斤以上,全年預計能為村集體增收60萬元左右。”汪國才介紹,桑蠶的飼養不僅帶來可觀的收入,還為當地村民帶來就業機會,每年采摘桑葉、管護桑蠶都需要大量的人工。
“我這個養蠶基地有12個人干活,每個人一年大概有2萬元收入。”桑蠶養殖基地負責人黃之香說道。
“我們將更加積極推進蠶桑產業發展,學習先進技術,提高養蠶水平,擴大養殖面積,培養更多養殖示范戶,讓更多群眾的腰包鼓起來。”夏文建表示。
蠶桑產業有了起色,三位科技特派員又謀劃在“多種經營、綜合利用”上做文章,提高土地利用率、桑園綜合效益,帶領更多的村民加入到蠶桑產業中來,讓蠶桑產業成為當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產業振興的特色支柱產業。
三位科技特派員抱團發展的故事,是我市科技特派員通過科技賦能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常年活躍在我市基層一線的383名科技特派員,深挖深耕特色產業主陣地,默默地為鄉村振興貢獻科技力量。僅2023年1-5月,全市科技特派員促進企業增收2340萬元,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897萬元,惠及農戶2421戶。
記者 楊正文
通訊員 王亞夫 蔣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