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在我市舉辦的工程師學院培養模式與體系建設省級高研班開班儀式上,韋傳杰作為馬鞍山學院工程師學院首批畢業生代表發言,展示了他的專業技術職稱證書。
與企業招聘需求不匹配,很多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時感到課堂上學的知識到了企業則用不上。為進一步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安徽省率先在我市開展試點。2021年,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下簡稱市人社局)與馬鞍山學院創新共建全省首家工程師學院,學生憑借實習實踐、省級以上競賽獎項、發明專利、省級或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均可參與職稱評審,不再受是否畢業的限制,有效破解了這一難題。
工程師學院以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為抓手,以引育一批關鍵領域和能攻克關鍵技術的“工程技術大師”為目標,將產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送學生進企業,把課堂放到企業現場,構建校企發展共同體,形成育人合力,促進人才培養鏈條前移,使學生畢業時就達到工程系列中初級職稱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讓學生畢業即擁有學歷、學位、專業技術職稱三證,縮短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周期,為企事業單位培養“拿來即用”“用得順手”的人才。
師資力量上,工程師學院實施企業和學院雙導師制,結合學校培養目標與企業生產科研項目,開展各類綜合實踐、項目開發、畢業設計指導等;實踐能力上,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專業學科競賽、企業冠名專項比賽、專利創造培訓等,鍛煉學生的專業創新能力;培養方案上,工程師學院嚴格按照職稱評價標準,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鼓勵四年級學生到與專業匹配的崗位實習,由導師指導學生開展實習鍛煉,保障綜合實踐時長不少于8個月。
“一邊學習一邊實習,就業、創業更有方向。在取得職稱之后,我將職稱寫進簡歷投到公司,免試進入一家上市企業。”回憶起在工程師學院學習的那段時光,韋傳杰記憶猶新,在導師們的指導下,他參加各類專業技術大賽,獲得省級一二三等獎,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取得國家技能等級中級鉗工資格證等實踐類學習證書。正是由于這些優異的成績,讓韋傳杰成為首批畢業生中唯一的工程師。
記者在現場看到了韋傳杰的專業技術職稱證書,系列名稱為工程技術人員,專業名稱為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證書下面的兩個印章為馬鞍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和馬鞍山學院工程師學院工程系列中級職稱評審委員會。
市人社局負責人介紹,我市推動開展全省首家高校工程系列職稱評審試點,在馬鞍山學院創新組建全省首家高校工程系列中初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圍繞試點專業,組建由高校、企業、政府中級職稱以上人員組成的專家庫,評審采用全省統一網上評審平臺,專家線下會審,集體評議,評審結果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對公示無異議的學生頒發工程師、助理工程師、技術員等職稱證書。
去年,市人社局和馬鞍山學院遴選17名業內專家、一線實踐人員,對初步符合條件的215名首屆畢業生進行職稱評審。經評審認定,1人被授予工程師、13人被評為助理工程師、199人被評為技術員,為全省首批。
記者了解到,當天,安徽省工程師學院項目啟動,市人社局與安徽工業大學、皖江工學院簽訂工程師學院共建協議。下一步,我市將緊密對接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通過將產業和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以前瞻創新推動優先教育,致力于為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高素質應用型、急需緊缺專業人才。
記者 鄔剛 通訊員 張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