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安徽農業大學汪承剛團隊像候鳥一樣來到和縣基地,進行烏菜、小白菜、辣椒、甜瓜等雜交授粉工作。
“春季是蔬菜育種關鍵季節,農時不候人,一旦錯過花期,一等就是一年,”團隊的袁凌云副教授說,“所以每年一到3月初,我們就帶領課題組研究生來到和縣育種基地,開展人工雜交授粉工作。新品種培育是個精細活,需要耗費很大的人力物力,并且長期堅持,才能培育出好品種。”
農業現代化,種業是基礎。烏菜、小白菜等不結球白菜種業是和縣的傳統產業,雖在數量上具有一定優勢,但多為常規種,存在純度低、耐逆性差等不足,總體市場影響力小,種業企業及繁種農戶獲得的收益偏低。
針對和縣蔬菜產業中的“芯片”問題,馬鞍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與安徽農業大學深入合作,先后共建了皖江蔬菜產業技術研究院、安徽農業大學蔬菜產業和縣特色試驗站、蔬菜育種科技小院、和縣鄉村振興協同技術服務中心等平臺。
蔬菜育種團隊依托相關合作平臺,積極探索,刻苦攻關。近年來,汪承剛團隊累計培育烏菜、小白菜新品種30余個,并開展了蔬菜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裝備的引進、示范和推廣工作,研發的不結球白菜良種繁殖技術,廣泛應用于和縣華禾種業、理想種業等10余家種業企業,十年來累計繁殖良種面積30多萬畝,繁殖葉菜良種3000萬公斤,提高種子純度6%以上,制種單產提高15%以上,種業企業累計收入6億元,提高了企業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小種子”成就“大夢想”,馬鞍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自主研發的蔬菜品種也碩果累累,蔬菜新品種達40余個,全縣蔬菜國產種子市場占有率達85%以上。
高溫煮田抗重茬技術、大棚秋延后栽培、在田保鮮栽培、復式日光溫棚……這些和蔬菜相關的專利技術都是在和縣誕生。經過30多年的發展,該縣蔬菜種植面積達43.8萬畝,年產各類優質蔬菜瓜果120多萬噸,總產值達25.4億元,和縣也陸續獲得全國首批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等稱號,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全面提升。目前,“水肥一體化”“蔬菜物聯網”“蔬菜定植機”等一系列現代農業技術裝備在和縣蔬菜生產中開始普及應用,農業科技貢獻率達75%。
目前,和縣已建成種質資源圃30畝、原種和原種繁殖區2000多畝、新品種展示區100畝、種業研發中心10畝。另外,和縣還建成一個萬噸蔬菜種子交易中心和一個占地200畝的大型現代化種子加工倉儲中心,集蔬菜種子繁殖、儲藏、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蔬菜良種“育繁推”基地已投入運營,常年繁育蔬菜種子品種40多個,實現了從“蔬菜大縣”邁向“蔬菜硅谷”的華麗轉身。
記者 楊正文 通訊員 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