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窗可聽海,右窗涌江聲。
素有“江海門戶”之稱的海門,東攬黃海,南倚長江,與上海隔江相望,北連廣袤的江海平原。
且看一組數據——2022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公布,海門名列“2022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18位,較前一年晉升7位,同時名列“2022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第29位。
滔滔長江訴說著歷史,浩浩黃海演繹著神奇。是什么讓一個在江海的懷抱中孕育成長的地域迸發出如此大的能量?
是優越的地理位置?是良好的營商環境?還是厚重的歷史積淀?帶著這樣的疑問,近日,本報記者深入南通市海門區實地走訪,探尋沙泥堆積而成的這片城區,是如何“拔節生長”。
撥開迷霧,一切的指向,是一次又一次“謀定而后動、厚積而薄發”的疊加。
海門的每一次成功都是“有預謀的”。一切都在印證著,城市的不斷發展,離不開城市本身的資源稟賦,更離不開決策者的高瞻遠矚、久久為功。
一條海太隧道 提速跨江融合發展
去年 9 月 7 日,海太長江隧道正式開工。這是我國 2025 年前重點建設的公鐵復合過江通道,也是世界最長、斷面全國最大的公路水下盾構隧道,被稱作“萬里長江第一隧”。
一頭連著太倉、一頭接著海門,海太長江隧道不僅是南通“八龍過江”格局中的“第五龍”,更是海門境內第一條過江隧道。
四年前,從南京畢業的佟銀子來到了海門,入職了區交通運輸局新成立的鐵路科。作為一名交通人,她深切地感受到,海門軌道交通稀少,有鐵路無高鐵,與蘇南、上海雖隔江相望,但未能快捷通達,綜合交通反而成為區域發展的“攔路虎”。“想去蘇南或上海,海門人要么向西從蘇通大橋繞行,要么向東從崇啟大橋繞行。”
“未來,從海門出發,10分鐘就可以跨過長江,半個小時就可抵達上海市中心,40分鐘直達蘇南主要城市,完全可以實現滬海兩地點對點直達,上下班‘通勤’。”對于海太長江隧道這條交通要道帶來的便捷,佟銀子充滿期待。在她看來,“天塹變通途,快捷通滬蘇”,海門人的夢想終于要實現了。
然而,變“短板”為“樣板”,實現夢想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
“從最初的構想圖,到曾經的設計圖,再到如今的施工圖,一張藍圖繪到底,逐夢的過程前后累計大約十五年,僅海門區交通運輸局就歷經四任局長。”一位知情者透露,在當初項目規劃設計方案評審時,省里的設計院專家們曾一度對海門的方案不贊同。“我們第一時間趕赴南京,守在會場外,爭取到了再次介紹項目的機會,可謂是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到了支持。”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隨著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江蘇沿海發展等國家戰略的疊加推進,“時刻準備著”的海門正積極搶抓歷史機遇,實現交通跨越式發展。
海太長江隧道步穩蹄疾;北沿江高鐵、南通新機場齊頭并進;“軌道上的機場”呼嘯而來;江蘇新出海口全面開港……“外暢”打造同城化交通走廊,加快提升交通服務同城化協同發展能級;“內聯”形成全方位交通體系,進一步加強城區與高速公路銜接。江北高質量發展“領頭羊”海門,正率先突破長江“經濟分水嶺”,躋身蘇南板塊。
“隨著一批萬眾矚目的重大戰略性交通工程提速建設,海門將成為同時擁有高速、高鐵、高架和江港、海港、空港的新興樞紐城市,全力打造‘全國綜合交通樞紐的重要節點城市’。”2023年海門城市發展推介會前,在海太長江隧道盾構始發段的施工現場,海門區交通運輸局局長曹健介紹道。
十年磨一劍,出鞘必鋒芒。從“靠江靠海靠上海”到“通江通海通上海”,海門的交通區位正在歷史性重塑,發展格局迎來系統性變革。
據不完全統計,落地海門的重大項目70%以上來自蘇南和上海,艾郎風電、航天新材料、皓晶玻璃等被列入省、市級重大項目,海門正成為長江以北接受上海、蘇南輻射帶動的最前沿,上海、蘇南企業戰略性布局和升級型搬遷等優質資本落子的第一選擇。
一座江上“桃源” 催生產業“磁吸效應”
“你看!遠處的谷倉藝術館是以田野谷倉為設計靈感的,藝術館外玲瓏湖面波光瀲滟,藍天碧水交相映襯。像這樣頗具特色的景象在臨江新區有很多。來到這里,一點也沒有傳統開發區的感覺。”驅車深入臨江新區的路上,海門當地人王鈺燕熱情地介紹著。
海,還是從前的那片海;而岸,早已不是過去的岸。
擁有17.6公里的沿江岸線的臨江新區,位于海門東南部,與崇明島隔江相望,曾是海門經濟最薄弱的地方。10多年前,臨江新區還有大片化工園區。
新區充分發揮緊靠上海的區位優勢,提出要以國際化視野發展臨江,放棄簡單的“加工廠+稅收”模式,叫停化工,按照“生態景區、科技園區、創業校區、高尚社區”四位一體產城融合發展模式,探索建設一座充滿詩意與生機的產業生態科技人文小城。并于2012年區劃調整成立臨江新區。
“化工園區”果斷轉身“科學小城”,對于這樣的“剎車、急轉、改道”,無法用一兩個諸如“魄力”“勇氣”這樣的基礎詞匯說得完、道得盡。
土地規劃調整難、校地合作太難、初期招商更難……“很多人都覺得天方夜譚,還有人說這是在馬桶邊上磨咖啡,會有誰來喝呢?”回憶起十年前的步履維艱,海門區政協副主席、臨江新區黨工委書記徐駿仍記憶猶新。
實現目標的底氣在哪?
“回頭審視,當時‘把土地空出來不招商’的行為,真沒有想那么多。思考當下與未來,就想著千萬不能盲目發展。那么,只要方向把得準,差的就是一個‘干’字。”在徐駿看來,只有用超前的思維謀劃才能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而這一干就是十多年。
夢想照進現實。經過十多年如一日的堅持,如今的臨江新區交出了一張漂亮的答卷,在國內外都有了一定的影響力,臨江新區東布洲科學城,成為長江生態保護、沿江產業轉型的樣板,成為海門人才集聚度高、生態環境好的園區,成為南通沿江科創帶的重要節點。
“我們創始團隊來自于上海,正是看中這里的區位環境和政策優勢,才選擇來這里發展。”指著生產區域,江蘇嘉兆電子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經理周余介紹,自2018年入駐以來,公司的銷售額已實現逐年翻番。據投資界 2 月21日消息,江蘇嘉兆電子有限公司已于近日完成數千萬元B輪融資。
位于臨江新區東布洲科學城的長高院,是該新區實施“名校合作”工程,與頂級科研院所——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聯合辦學,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的產物。截至目前,長高院已累計培養專業碩士研究生逾250名,為科學城內的企業輸送了大批高質量藥學人才。在一路之隔的中科基因生物科技(江蘇)有限公司,5位長高院輸送的人才已進入科研團隊,參與疾病基因等方面的項目研究。
10多年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來到臨江新區創新創業,中科基因、澳斯康生物、百奧賽圖、長三角藥物高等研究院等生物醫藥高科技項目紛紛入駐。如今,臨江新區入駐的科創項目超過200個,創新人才5000多人,一條以生物醫藥科創為特質的大健康產業鏈加速形成。
一片滄海桑田 見證區域“拔節生長”
觀察一座城市的成長,時間是清晰標尺——
來到海門,面對江海美景,誰能想到這座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地域,卻是經過幾世幾劫,歷盡滄海桑田,才延續了這片土地的繁榮發展和秀美容顏。
在海門城區南部、距離長江岸線3公里不到,坐落著全國唯一的以全面展示江海文化起源、傳承、發展為主題的江蘇省級國有博物館——江蘇省江海博物館。遠觀,端莊大氣是這幢建筑給人的第一印象。黑白灰的色調散發出中國水墨的典雅韻味,周圍水系環繞、交相輝映,顯出靈動之氣。
步入南門,一個巨大的類似“定海神針”的金色浮雕柱映入眼簾,柱子上的浮雕用“凝固的語言”,向人們講述著大禹治水、精衛填海的神話故事。背后,同樣充滿江海特色的雕塑與之一起傳頌著自強不息的精神。
沿著展廳步道一路前行,或回首江海人民以追江趕海般勤勞、耕江煮海的智慧、通江達海之大氣;或一覽范仲淹修堤捍海、張士誠揭竿而起、張謇事業救國的壯麗篇章;或了解這片土地幾起幾浮、坍入江中的波瀾壯闊;或窺見江海人民開疆拓土的發展動脈……滄海變桑田、荒原成家園,造就出新時代海門人“海納百川,強毅力行”的精神。
在當地派出所執勤了幾十年的何學平,退休后來到江海博物館認領了值守的“新崗位”。“這里平時還有不少游客來參觀,大多都是來自上海和蘇南的。”看著窗外滴滴答答的雨滴,何學平打開了話匣子,“五年前,剛建館的時候,外面都還沒怎么開發,你看現在,周圍的道路,四通八達,就像這座城市的未來一樣,越來越好!”
潮起,海浪翻涌而至。
每一個看似平凡的浪濤,都是大海積蓄的能量,它一次次不厭其煩地把海沙推入沙洲。攜入的海沙經過日積月累,慢慢地堆積成灘涂。對于拔節生長的海門,亦是如此。
在海門,有處承載著記憶的地標——青龍港。一百多年前,海門青龍港至上海十六鋪碼頭航線的開通為海門打開新的世界;一百多年后,已成為沿江生態景觀帶的青龍港,正帶著舊時的容光,煥發出新時代的朝氣。依舊,江流不息、浪濤奔鳴。
采訪期間,驅車順著張謇大道一路向南,記者每每疑惑,偌寬的雙向八車道,為何最外側道路與兩側配置的輔道間還另外設有綠化帶?細細想來,可能是為城市未來的擴容發展預留了空間,又或許是為城市將來的地鐵規劃騰足了地方。仿佛每一處細節,都從不同維度呈現出這座城市一直以來超前“半步”的謀劃。
正如,海門“詩家”卞之琳筆下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 別人的夢。”……
那么,于馬鞍山而言,誰又將是誰的風景?
記者 任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