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近日,馬鞍山市公布第七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共有19個項目被確認為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即日起開設“魅力非遺”專欄,報道我市第七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技藝、文化內涵和傳承故事,展現非遺的獨特魅力。
今天
我們推出第一期
↓↓↓
清晨,天剛蒙蒙亮,和縣香泉老街上就傳來了一陣陣羊肉的香味兒,這是老街上的羊肉面館開始熬制羊肉湯了。沒吃過羊肉面,就算沒到過香泉。一碗羊肉面,不僅承載了香泉人世世代代流傳的美味,更蘊藏了香泉千百年來的歷史厚重感。
由來:與溫泉的不解之緣
香泉,位于馬鞍山市和縣北部,距離南京市、合肥市約1個小時車程,這里屬四季分明的丘陵地區,其中的香泉湖猶如一顆明珠,四周青山蒼翠,湖光山色,美不勝收。香泉是一個古老的和縣北鄉重鎮,農產品豐富,是和縣乃至馬鞍山市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辣椒、蔬菜、大棚養鴨、山羊飼養等產業遠近聞名。同時,這里的民間手工掛面也是羊肉面的主要輔食,鍋貼餃也是香泉羊肉面的配套食品。

自古以來,香泉就因高質量的地下溫泉資源聞名遐邇。一千多年前的南梁昭明太子曾經在這里用溫泉治療皮膚病,后來被稱為“天下第一湯”。而香泉羊肉面這一美味,就始于溫泉文化。據當地老人介紹,過去冬天泡溫泉的人因大量出汗,回到寒冷的環境里,人體會出現虛空,而此時如果吃一碗羊肉面,喝一些羊肉湯,不僅可充饑,還能迅速恢復元氣,使得人通體發熱溫暖。

老百姓司空見慣的羊肉和面,只是偶爾的結合,輔以隨處可取、可用的配料,通過簡單的工序,竟然呈現出絕佳的美味。簡單的工藝和樸素的食材,卻讓香泉羊肉面擁有了品質上的獨一無二,加上羊肉營養價值的季節性,使它在民間一百多年的傳承過程中始終被推崇。
隨著當地溫泉文化的不斷發展,制作香泉羊肉面的人也越來越多,其中有不少是祖祖輩輩摸索總結出的手藝,將香泉羊肉面的烹飪技藝代代相傳。
獨創:不僅僅是“羊肉+面”
“我們用的羊都是自家養的香泉本地山羊,保證新鮮的同時還節省了挑選和宰殺的時間。”縣級非遺傳承人石光遠說,“我們每天七點半開門,六點多就得起來熬羊肉湯、剔骨、準備食材。這個時節每天都要吃3到4只羊。”

走進石光遠的店里,整潔的廚房中間擺著一口不銹鋼大桶,掀開蓋子,里面盛著熬好冷卻的羊肉湯,每有客人來吃羊肉面,他就從桶里舀出羊肉湯,在鍋中燒熱下入面條,等面條煮開后,放入醋,再汆入鹵制好的羊肉,撒上蒜葉,一鍋羊肉面就做好了。
“我們用的面不是機器壓成的,而是和縣本地的手工掛面,略帶一點點咸味,吃起來也更加勁道。”石光遠說,香泉羊肉面好吃,選材是重中之重。首先羊肉的品質與眾不同,因為飼養山羊的是溫泉水,本身就含有天然的各類微量元素,加之本地喂養山羊的飼料都是農作物、秸稈等,使得羊肉的口感十分勁道。其次“面”也是有講究的,它不是普通的筒裝面,而是來自附近善厚及本地農家的手工掛面,即“水面”。這種掛面本身就是一道享譽八方的小吃,再與羊肉結合,其滋味可想而知。
香泉羊肉面不僅僅是羊肉和掛面的結合,更是一種美食文化的獨創。據羊肉面館老板介紹,羊肉湯是羊肉面的精華,必須每天現熬,而天氣炎熱不利于羊肉湯的保存,所以每年5-8月左右大多店里是沒有羊肉面的。而正因如此,其文化特征也更加凸顯,這也是香泉羊肉面的典型特征之一。
隨著外地游客越來越多,大多數羊肉面館也開始了自己的“革新”。為了滿足當代食客對健康的追求,改善了羊肉面的調味結構,減少油、鹽的成分,在羊肉面里,增加了綠色蔬菜的成分,比如配以野菜圓子、八寶菜、蒜泥、醋等,使得營養更加豐富均衡。
除此之外,有一些羊肉面館也開拓了羊肉面的“周邊”美食:清湯羊肉、羊肉火鍋、紅燒羊肉等等,盡可能滿足客人對不同口味的需求。但是無論增加了什么菜式,慕名而來的食客們都會首先心照不宣地點上一鍋熱騰騰的羊肉面,大家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此時那一鍋羊肉面便將嚴寒一趕而盡,讓剛剛泡完溫泉的人們享受舌尖上的鮮香和溫暖。
傳承:文化財富代代相傳
“我們香泉有四寶:‘羊肉面、鍋貼餃、剃個頭、洗把澡’。”今年已經70歲的縣級非遺傳承人張振保笑著說,這所謂“四寶”,其實反映的是一種生活狀態,是本地人和外地游客來到香泉的真實美好體驗。四寶的第一寶就是聞名縣內外的“香泉羊肉面”。

做了幾十年的羊肉面,張振保已經和這個香泉特有的文化符號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家世世代代都是香泉人,從我的祖父就開始做羊肉面,到現在有一兩百年了。”說到手藝的傳承,張振保一臉自豪,他拿出了縣級非遺傳承人的證書展示給我們看,“香泉羊肉面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文化,讓更多的人認識香泉、了解香泉。被選為非遺傳承人不僅是肯定了我的手藝,更是要傳承好羊肉面的文化。”
目前,年逾古稀的張振保對店里的事情已經不再事無巨細地打理,他將羊肉面館交給了女兒女婿來經營,自己在閑時幫忙選羊、備菜。“現在到我女兒就是第四代嘍。”張振保感慨,“做了一輩子的羊肉面,好的手藝要能傳承下去,不管是以前來找我學習的學徒也好,傳給自己的女兒也好,能把香泉羊肉面這個品牌打出去,就是好的。”

聊到技藝的傳承,作為家中第三代傳承人的石光遠也表示,自己從小就跟著父親和大伯學習手藝,從沒有想過從事做羊肉面以外的職業,現在他的兒子也在跟著自己學習。“我兒子也很想接手做羊肉面,我很欣慰,祖傳的手藝不會在我這里斷掉。”石光遠說。
在香泉,像張振保、石光遠這樣的羊肉面手藝人還有很多。目前,香泉羊肉面的傳承人不下千人,從業者數千人,專做香泉羊肉面的個體戶遍布蘇皖兩省等地。
記者 張夢婷
視頻 唐焱 陳希穎 陳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