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傍晚,太陽從西邊慢慢落下,鄭蒲港新區白橋鎮紅旗村的七甲自然村文化廣場上,漸漸熱鬧了起來。村民匯聚,或散步,或遛娃,或嘮嗑,隨著音樂響起,“廣場舞者”們也踏著節拍跳出歡快的舞步。
他們的背后,干凈整潔的道路蜿蜒延伸,漂亮古樸的民居錯落有致,連綿成片的稻田滿目金黃,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環境美了,收入穩了,日子好了,我們的精神頭也是越來越足了!”村民李小珍的臉上溢滿笑容。
誰曾想,十年前,這里還在被貧困籠罩。
時代的年輪駛入2014年,脫貧攻堅的號角正式吹響,紅旗村由此開啟了蛻變之旅:環境綜合整治,村民搬進樓房,鄉村換了模樣;發展光伏產業,開設勞務公司,延伸瓜蔞產業鏈條,2016年脫下貧困“帽子”,全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到了2021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從“0”到“100萬元”的突破。
一村之變,折射一城之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全面落實黨中央關于“三農”發展的重大部署,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把“三農”工作的施工圖變成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實景圖。
這是砥礪奮進的十年。2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超3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5651條漁船全部拆解,10757名漁民轉產上岸,創下長江禁漁“禁得最早、做得最好”的馬鞍山經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三變”改革、“農田四變”等多項農村改革全省領先。
這是篤行致遠的十年。2021年,我市糧食總產106萬噸,生豬存欄25.7萬頭,蔬菜總產量85.5萬噸,米袋子、菜籃子滿滿當當;市級以上標準化示范基地(場)達410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增至130家,蒙牛、達利等6家企業躋身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50強,“三品一標”農產品總數達264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初具規模。
這是成績斐然的十年。2021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80.79億元,農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700億元,鄉村三產融合不斷加速。建成美麗鄉村省市級中心村272個,創建省級重點示范村、示范村85個,鄉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我市村均經營性收入58萬元,20萬元以下的村全部消除;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331元,連續六年全省第一,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
美麗如畫的鄉村已破繭化蝶,廣袤田野正升騰起新的希望!
朝著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目標,我市以村容整治為前提、以產業發展為核心、以鄉村文化為底色、以改革創新為路徑、以要素支撐為保障,全力踏上了“打造鄉村振興樣板區”的新征程。
業之變,革新不止。我市將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增加種糧面積,努力多種糧、種好糧。堅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優質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在穩定優質糧油、健康畜禽兩大重點基礎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和縣綠色蔬菜、當涂生態水產、含山精品茶果三大優勢特色產業,加快“一縣一特”全產業鏈建設;突出建基地、強龍頭、延鏈條、聚集群、培園區、創品牌等,布局“一核三區兩園”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加快和縣雞籠山片區等七大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設。
村之變,美麗賦能。我市將堅持“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統籌實施全域范圍內“五清一改”“三大革命”和美麗庭院創建,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傾力補齊農村各項短板,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科學編制鄉村規劃,合理優化村莊布局,明確鄉村產業發展,努力把“風景”變“錢景”,將“美麗”轉化為“生產力”。
民之變,奮斗向前。我市將堅持黨建引領,選優配強“三農”干部,深入推進“五大幫扶”,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多方共“振”,全力助“興”。引導資源返鄉、技術返鄉、智力返鄉、資金返鄉、影響力返鄉等,加大鄉村人才振興;創新實施核心價值引領、基層陣地融合等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八大行動,以文明浸潤鄉土,以文化滋養鄉情;發揮村規民約、道德評議等作用,推進村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加強鄉村治理,激發“比學趕超致富忙”的內生動力。
從長江兩岸到大青山腳下,從“河蟹之鄉”到“蔬菜之鄉”,每一臺轟鳴交響的農機,每一張飽含希望的笑臉,每一陣綠了青山的微風,都迎著光的方向……在廣袤的馬鞍山鄉村大地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頂開了厚重的泥土,奮力生長。
記者 鄧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