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飯后,朝輝花園居民蔡女士都會提著分類好的垃圾來到小區垃圾分類清潔屋前,將各類垃圾投入相對應的垃圾箱。
“垃圾分類雖然事情很小,但真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好的變化。”蔡女士告訴記者,“撤桶并點”后,垃圾分類已經成為小區全體居民“生活習慣”,不僅小區環境更好了,居民的環保意識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垃圾分類,關系市民生活環境,關系資源循環使用,也是社會文明水平提升的一個重要體現。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工作,2021年,完成了花山區桃源路街道、雨山區安民街道、博望區博望鎮三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的建設任務。截至目前,全市主城區共建設生活垃圾“四分類”集中投放點298個,覆蓋居住小區147個,服務居民8.42萬戶。
隨著宣傳引導的有效開展和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的持續提升,居民垃圾分類習慣逐漸養成,并在持續參與中有了更強烈的獲得感。
每天早上7時,朝輝花園75歲的居民劉桂芝和其他志愿者準時出現在小區垃圾分類清潔屋前,看到有人提著垃圾袋走來,就上前瞧瞧,對于沒有正確分類的居民,他們就動手幫忙分好類。“一開始,部分居民不能做到完全準確分類,但實施垃圾分類、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居民們都很支持。”曾是一名教師的劉桂芝對此卻并不著急,“只要長期堅持,一定就可以形成習慣。”經過志愿者們耐心的宣傳和引導,居民垃圾分類的準確率慢慢地也有了提高。
上門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在原有垃圾桶位置設置溫馨提示牌、每月組織垃圾分類居民樓和志愿者評比……寶龍華庭小區垃圾分類工作推進得又快又好,一度成為周邊小區學習的“模范生”。“垃圾分類作為一項全民行動,離不開全體居民的支持和參與。”在寶龍華庭小區物業公司負責人撒世勤看來,讓居民們看見垃圾分類實時成效是分類工作得以順利推進的法寶。為此,物業公司持續加強對小區內亂丟垃圾現象的排查和清理,定期對垃圾分類清潔屋進行維護和保養,加大垃圾清運頻次,確保垃圾分類清潔屋清爽潔凈無異味,小區環境整潔美觀。“以前,每個樓道口都有垃圾桶,不僅不美觀,還容易產生異味。”寶龍華庭小區居民俞先生說,垃圾分類后,小區環境越來越好,受益的是全體業主。
市城管局環衛處副主任馬其清表示,下一步,我市將繼續著眼“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的目標,全面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力爭在今年完成博望區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明年完成花山區、雨山區垃圾分類全覆蓋,2024年完成含山縣、和縣、當涂縣城區垃圾分類全覆蓋,到2025年,全面建成覆蓋城鄉的生活垃圾分類體系。
記者 余萍 通訊員 張平 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