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空氣里透著絲絲寒意,卻絲毫沒有消弭村民們巡護長江的熱情。
11月30日,63歲的張和祥像往常一樣,騎上了小電驢,沿著家門口的陳家圩路跑跑停停,仔細查看江面是否有漂浮物、江岸是否有垃圾。3公里長的責任路段,張和祥每天至少巡護兩次。
“以前哪有路啊,一腳踩下去,全是泥。現在沿著江岸的步道,一眼都望不到頭,看著心里都敞亮。”說起長江東岸的變化,張和祥贊不絕口。而他心里更樂呵的是自己的新崗位——飲用水水源地管護員,可以為保護長江獻出一份力。
“環境美了,村民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也都提高了。這里是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范圍內,往下游不到兩公里,就是采石水廠。現在不像以前了,大家不會隨意在江邊傾倒垃圾了。”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程平說。
從“靠江吃江”到“守江護江”,越來越多的馬鞍山人以實際行動踐行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而這只是馬鞍山逐夢綠水青山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提出,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這為馬鞍山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保持定力、堅定信心,全力打造長三角“白菜心”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以奮進之志打造生態優的“白菜心”,生態環境系統第一時間打響“發令槍”,一項項頂層設計漸次推開。
制定“作戰圖”——為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市生態環境局全面對照“杭嘉湖”和蘇南地區生態環境指標,重新梳理“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相關內容,科學規劃環境質量改善、應對氣候變化、污染減排等5大類17項指標體系,明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等13類50余項重點項目。
錨定“新方案”——市生態環境局積極編制碳達峰行動方案,開展碳排放達峰測算及實現路徑研究。目前,分年度基礎數據匯總工作即將完成。下一步,將根據達峰目標測算,擬定路線圖、實施方案和保障措施,特別是編制產業結構調整規劃,著力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創建“指揮所”——充分發揮創建推動作用,搶抓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集成示范市建設試點工作機遇,與生態環境部環規院合作,謀劃構建具有馬鞍山特色的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等七大體系,實現區域環境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加快實現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無廢城市三城同創。
“全市生態環境系統要把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爭做生態建設的踐行者和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