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小紅帽’上門來幫忙,我們不出門就完成了養老金資格認證。”說這話的是70歲的吳兆剛老人。吳兆剛老兩口居住在馬鞍山經開區年陡鎮竹塘村,兩個女兒都已嫁離身邊。以前每次進行養老金資格認證,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兩口只能線下“跑腿”。
10月11日,氣溫驟降,雨后村間的小路還有些泥濘。一大早,志愿者谷長梅和崔長杰就穿上了紅馬甲、戴上了小紅帽,挨家挨戶地走訪。點開皖事通APP、進入養老金認證欄目,點擊幫他人代辦……一套流程下來,谷長梅已了然于心、操作熟練。
今年79歲的張桂芝同樣收獲了這份驚喜。“我和老伴只需按志愿者說的步驟眨眨眼,其余什么也不用操心,就完成了養老金資格認證。”老人感激地說,真得謝謝村里的這項“特殊服務”。
老人口中所說的“特殊服務”正是馬鞍山經開區年陡鎮竹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培育的“讓我幫您跑跑腿”志愿服務項目。
年初,竹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發動11名黨員志愿者,經過前期摸排和統一培訓后,分片區為村里60歲以上老人提供上門服務,解決空巢老人和孤寡獨居老人的養老金資格認證難題。
“很多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村里空巢、獨居的老年人比較多,且大多數都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據年陡鎮竹塘村黨總支書記助理余曉遇介紹,村里共有3400多位村民,而經過前期摸排,需要進行養老金資格認證的多達600余位。
“大家都是鄉親鄰居,能幫上點小忙總是好的。”余曉遇介紹,區別于往年村民要親自前往村部進行簽字核對的認證方式,現在只需要志愿者帶著手機上門為老人掃臉認證即可。“這既滿足了群眾所需,也更加高效便利,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
為擴大志愿隊伍、激發志愿者熱情,竹塘村還進一步整合資源,試行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愛心儲蓄銀行”。所謂“愛心儲蓄銀行”,就是對每位志愿者的志愿服務時長進行量化積分,志愿服務一小時可積5分,志愿者可憑積分兌換相應的物品。
“愛心儲蓄銀行”設在村部辦事大廳。記者在現場看到,貨架上擺放著杯子、圖書、體溫計、雨傘等各類生活用品。“一傳十,十傳百,在‘愛心儲蓄銀行’的激勵下,大伙的志愿服務熱情更加高漲。”余曉遇說。
據悉,目前參與該項目的志愿者人數已較初建時翻了一番。自項目實施以來,已累計志愿服務時長500小時,服務老人638名。
“除了養老金認證,但凡需要進行線上操作的,志愿者們都會上門提供服務。”余曉遇介紹,下一步,竹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還將積極開展志愿者招募活動,擴大志愿服務項目的覆蓋領域,并定期開展業務培訓,提高志愿者的業務技能和服務水平。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宋冰冰 姚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