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山,那是誰的馬鞍,坐落江之岸邊,笑看千年風云在變幻。唐詩里的帆,駛過天門中斷,鑲嵌日之光環,奔流到海一去不復還……”
追尋著詩仙李白的腳步,在這個金秋,一場與詩歌相約的盛會將再次開啟。10月13日上午,第33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開幕式將在景色怡人的濱江文化公園江豚灣廣場舉行。作為詩歌節的“重頭戲”,開幕式文藝演出備受關注。10月9日下午,記者來到開幕式文藝演出現場,為您前瞻開幕式看點,呈現精彩文化盛宴背后的故事。
從室內走向室外
在長江之濱演繹長江故事
乒乓作響的金屬敲打聲,火花四濺的焊接場景,9日下午,在濱江公園江豚灣廣場,開幕式文藝演出的舞臺還在緊張搭建之中,已經初具雛形。整個舞臺呈現出一個巨大的“T”字型,舞臺后方是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蔚為壯觀。
“注意每個人的點位,不要有偏差,注意精神狀態,面帶微笑……”手拿話筒,頂著大太陽,彩排現場,總導演朱偉剛的衣服已經被汗水浸濕。他一邊指揮演員們走臺,一邊提醒大家動作要領和注意事項,力爭做到完美。
“從6號開始進行單個節目走臺,今天是第四天,10號開始進行第一次聯排。”朱偉剛說,和往年詩歌節有所不同,今年的詩歌節第一次在長江邊舉行,目前舞臺主題部分已經搭建完畢,正在進行舞美部分的精修工作。
據朱偉剛介紹,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主題紅色”和推進長江大保護促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發展的“生態綠色”,本屆詩歌節重點突出“長江文化”和“詩歌文化”兩條主線,展示馬鞍山“長江文化”的獨特魅力,展望習近平總書記對馬鞍山未來發展擘畫的長三角“白菜心”的宏偉藍圖,展現詩仙李白鐘愛的山水生態福地。
記者從彩排節目單上看到,《山水》、《我家住在長江邊》、《長江之歌》、《“玉”見凌家灘》……從節目名稱中就可以看出,整場開幕式文藝演出都深深刻上了長江和長江文化的“烙印”。
“我們文藝工作者要做的,就是要通過藝術的表現和闡釋,講述好、演繹好馬鞍山自己的長江文化和長江故事。”朱偉剛說。
六成節目源自群眾
真正體現“人民的節日”
128名中學生,分別從舞臺的兩側進入,伴著少年英姿勃發的獨特氣質,一首蕩氣回腸的詩歌朗誦《山水》令人震撼。
“這是一個從中學生中選送的作品,以山水為主題,從高山流水、千山萬水再到青山綠水,充分體現了馬鞍山依山傍水的自然風光和深厚濃郁的歷史人文情懷。”朱偉剛說。
藝術源于生活,藝術來自群眾。作為一年一度的詩歌盛會,本屆詩歌節體現出了極高的群眾參與度,和《山水》一樣,此次開幕式文藝演出中,約有六成節目來自群眾,有中學生、有馬鋼工人、有大學生團隊等,讓人真真切切感受到詩歌并非是曲高和寡的“高冷藝術”,而是源于大眾、帶著親民品質,有著旺盛生命力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多的人從詩歌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汲取奮進的力量,由衷地為馬鞍山這片“生態福地、智造名城”鼓與呼。
“詩歌節是人民的詩歌節,是大家的詩歌節,它必須有雄厚的群眾基礎,才能綻放出更加獨特的魅力。”朱偉剛表示,雖然是來自群眾自己的文化節目,但也有著很高的水準和專業性,經過藝術再加工,將呈現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受。
記者了解到,整場開幕式文藝演出“大江頌歌”將分為序幕、上篇和下篇三個部分。序幕部分展現新時代大背景下,馬鞍山深厚的詩歌文化底蘊;上篇包括馬鞍山的山水、凌家灘文化、薛家洼改造等,以及慶祝建黨百年優秀詩歌展演;下篇通過歌舞和詩朗誦,展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真理。整場開幕式演出共12個精品節目,時長約110分鐘左右。
是責任也是光榮
詩歌節伴同成長
從9月中旬開始,馬鞍山師專大學生李夢宇就沒閑著,除了上課,其余時間她基本上都獻給了詩歌節。開幕式文藝演出上,她將和同學們一起表演《我家住在長江邊》、《心之城》兩個節目。
“我以前也參加過詩歌節開幕式表演,這是第二次,能在畢業之前再參加詩歌節演出,很榮幸,也很高興。”李夢宇說,非常榮幸能參加這么高級別的演出,在節目排練過程中,自己得到了市藝術劇院和學校老師們的很多幫助,非常感謝他們。她說,自己也將和同學們做好最后的排練工作,全力以赴,為馬鞍山爭光。
和大學生李夢宇一樣倍感榮幸的,還有中學生江程樂壹。作為市第七中學的一名初一新生,她將和學校的其他127名同學共同參加詩朗誦《山水》的演出。小姑娘說,李白詩歌節是馬鞍山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每年詩歌節自己都很關注,也曾參與過開幕式演出,讓自己收獲了成長。這次能和同學們一起為詩歌節出力,很榮幸,也很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大家一定會認真排練,不負期待,將精彩呈現在所有觀眾眼前。
文/記者 黃瑩 通訊員 吳玲玲
圖/記者 唐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