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生態優先,就沒有一馬當先。
作為一座傳統的資源型城市,面對結構調整的壓力,面對打造長三角“白菜心”的深切期許,必須以更大的力度、更寬的視野、更實的舉措推進深度轉型,探索實現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互促共贏。這是馬鞍山的共識。
“結合馬鞍山的發展實際和特色優勢,我們有責任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上率先突破,創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示范區,走出一條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高度統一、相互促進的新路子,當好全省‘三地一區’的重大展示窗口。”這是馬鞍山的決心。
滾滾長江,浪濤激越;綠色轉型,其勢正雄。
取舍有度 厚植生態福地新優勢
“太美了!”8月13日上午,近20家央媒、省媒記者駐足“網紅打卡地”薛家洼生態園,發出如此感嘆。漫漫長江岸線,薛家洼究竟為何而“紅”?只因,從曾經非法碼頭和“散亂污”企業集聚的“臟亂差”之地,到如今江面空闊清朗、灘涂綠意蔥蘢的“城市生態客廳”,這里的巨變動人心魄。
從“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到“一江碧水向東流”,近年來,馬鞍山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舉全市之力,傾全市之智,以薛家洼為突破口實施長江東岸綜合整治。非法碼頭和船舶修造企業整治、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清廢”行動、入江河流和排口治理、大氣污染防治、創新“環保管家”模式……一項項舉措齊頭并進,寶貴的長江岸線得以重塑新顏。
城市之東,向山地區的“蛻變”同樣精彩連連。走過“馬鋼糧倉”的輝煌,面臨資源枯竭、山體裸露、植被破壞、固廢堆積、水生態受損等環境問題,市委、市政府把向山地區綜合整治作為踐行新發展定位、創建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示范區的“一號工程”,實施重點污染治理、生態短板補修、土地整理利用、綠色礦山提升等十大工程,排出44個重點項目,打響了新時代“向山大會戰”。
現如今,荒山披“綠裝”,礦坑變湖泊,“三棵樹”一二三產融合項目的建設進程滾滾向前,智能制造、節能環保、文旅康養等新興產業開始謀篇布局……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相互融合,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換,向山地區已然成為馬鞍山打造“兩山”理念樣板區的試驗田。
舍得留白,換來最美岸線;舍得投入,換來一方青山。五年來,退耕還林、廢礦復綠、水土保持、公路綠化、清水河道、濕地保護等一個個生態保護大手筆次第展開,讓馬鞍山一江兩岸更加郁郁蔥蔥,斑斕美麗。國家森林城市、安徽省首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已收入囊中,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建設正闊步前行。
轉型升級 凝聚綠色發展新動力
馬鞍山以工業起家、靠制造業吃飯,工業的基因深深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當中。聚焦經濟發展高質量,打造產業強的“白菜心”,急需一場倒逼全局的工業轉型。唯有逐綠而行,乘“智”而上,向新而生,才能迎來柳暗花明。
走進長江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廠區,眼前清水環繞,草木蔥蘢,無塵無煙,秩序井然。從原料進廠,到產品出廠,每道工序通過技術改造、產能置換,綜合脫硫效率達90%以上,實現“節能減排、清潔煉鋼”,“吃干榨盡”二次能源的做法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工廠“向綠轉身”,產品“逐綠發力”。近年來,我市圍繞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加快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上項目準入和節能審查,著力推升工業綠色發展水平。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0家,國家級綠色園區1個,國家級綠色產品9個,省級綠色工廠11家,數量居全省前列。
4萬噸的生產線,1萬多平方米的廠房內,幾乎看不到人影,密集的物料箱或裝或卸,行云流水,快速精準……自2017年成立以來,瑞泰馬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聚焦“智造”、聚力升級,建成了國內首條節能環保型鋼鐵高溫材料智能化制造基地、鋼鐵高溫材料創新中心以及與騰訊微瓴聯手打造的國內首家“透明工廠”。
我市突出“產業智能化”和“智能產業化”,扎實推進數字化制造普及、網絡化制造提升、智能化制造引領等重大工程,實現“傳統制造”向“高端智造”轉型。僅今年上半年,全市即新增市級智能工廠6個、數字化車間22個、數字化生產線5條。
在馬鞍山經開區,通過盤活50多畝低效用地,新建長江經濟帶皖江電子及新能源基地項目標準化廠房一期(東科半導體)EPC工程項目迎來了結構封頂。明年3月,該項目不僅新建16條生產線實現產能翻番,還會研發生產更多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芯片新品。
以“畝均效益”為標尺,用“騰籠換鳥”“退二進三”倒逼轉型,我市越來越多的土地成為經濟“高產田”。僅2020年,我市共倒逼低效企業轉型或退出261戶,清理處置批而未供和閑置低效用地1.3萬多畝,為戰新產業、高新技術企業落戶騰出了寶貴空間。
5G通信通訊、半導體、智能家電、新材料、高端數控機床、綠色食品……越來越多“新”板塊的熱力加盟,形成規模體量大、專業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撐帶動力強的“1+3+N”產業集群(基地),讓這座“鋼筋鐵骨”的城市,在高質量發展新賽道上大步流星。
向美而行 繪就生態富民新畫卷
一步一景轉換,濱江清風徐來。薛家洼、楊樹林、采石磯、采石古鎮等一批濕地、公園與濱江生態綠廊“串珠成鏈”,風景如畫。
一泓璀璨光影,采石盛景徐展。在剛過去的夏天,“穿越枕流軒”“夢回鎖溪河”“印象采石磯”……美輪美奐的“采石夜月”光影秀讓人流連忘返;還有長三角非遺展、青島啤酒節,瑰麗山水與繁榮夜經濟完美融合,上演采石古鎮斑斕新“夜”態。
近年來,我市加快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整合長江東岸等生態文旅資源,傳承弘揚長江文化,加快引進大型文旅集團,發展生態旅游、文化創意、康養休閑等產業,打造長三角旅游勝地。現如今,采石古鎮布下美食、酒吧、酒店、商業、娛樂和體驗等業態,陳家村走上集生態米油、綠色菱藕、休閑農旅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發展之路,生態旅游產業鏈在綠水青山間孕育,長江采石磯文化生態旅游區成功晉升國家5A景區,發展潛力十足。
入秋,傍晚時分,步入仙蹤鎮五里村大官塘,火紅的晚霞映照在池塘水面上,波光粼粼,新建的遇仙橋和仙人廣場上,吃過晚飯的村民,正三三兩兩、悠閑從容地散著步、嘮家常。完成道路硬化、溝塘清淤,打造遇仙公園、遇仙湖農莊、徽派小品建筑等景點,一個獨具特色的田園綜合體正式開放了。“來玩的人多了,我的氣球也好賣。”橋頭賣氣球的小販程業斌說。
綠水青山帶來金山銀山,讓群眾享有了更多的生態紅利。未來,我市將充分利用豐厚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優勢,不斷放大生態優勢,以保護和開發雙向發力的思路,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鄉村旅游,著力打造花山濮塘、雨山濱江、當涂大青山、江心洲、博望橫山、含山太湖山、和縣雞籠山等7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重點片區,開展農文旅融合的特色田園精品鄉村建設,推動全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成為長三角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打卡地。
記者 鄧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