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起,馬鞍山日報社全媒體推出“向總書記報告·對標‘杭嘉湖’、打造‘白菜心’”專欄,全面展示馬鞍山廣大干部群眾牢記囑托、勇擔使命的生動實踐,全景展現一年來馬鞍山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嶄新成就,以實際行動向總書記報告!
今天推出第六篇《這一年來,“中華蟹苗第一村”走出鄉村振興新路子》帶你一起看當涂縣烏溪鎮七房村黨建引領奔小康的故事。
“周師傅,這是我家養殖塘口的水樣,幫我分析分析。”這段時間天氣高溫,當涂縣烏溪鎮七房村養殖戶史海林對蟹苗有點不放心,就找到養殖大戶周先鋒,請他看看水質如何,需不需要改進。
史海林是黨員養殖大戶周先鋒的結對服務對象之一。去年以來,周先鋒來通過成立水產技術服務站,負責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銷售、管理等服務,已手把手服務了40多個養殖戶。

養蟹先養水。“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七房村黨總支書記劉小兵說,去年以來,村里加大了水質治理力度,流經村莊中心地帶的殷家長溝,經過整治后,村莊水系得以連通,水質提升,為蟹苗養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質水資源。

“今年7月1日上午,作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代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感到無比激動和自豪。”劉小兵表示,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始終踐行黨建引領發展之路,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一個信念,三度傳承“接力棒”
“跟黨走,把福享”,這是76歲村民周光平發自內心的話語。如今的七房村村級集體經濟突破117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00元,年均增幅超過10%,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30年前的七房村卻是另一幅模樣,村民收入低,村里負債累累。上世紀90年代初,面對大半養殖戶虧損的局面,烏溪鎮七房村老書記劉文尚成功引進培育大眼蟹幼體,一舉扭虧為盈,并在全村推廣養殖經驗。如何將產業做大做強?第二任黨總支書記徐書龍立下軍令狀,提出“建基地、搞合作、打品牌”的“三步走”發展規劃,幾年下來,村里七成農戶走上蟹苗致富路。第三任書記劉小兵把“蟹苗產業品牌化”作為目標,探索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該村成立了蟹苗專業合作社黨支部,建立“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管理模式,實行管理、采購、生產、品牌、銷售、受益“六統一”,從傳統種植村成功轉型為特色養殖村,九成以上村民走上蟹苗致富路。

一份互助,共同富裕成現實
“是‘紅色幫幫團’教會了我養蟹苗。”村民李德兵說的“紅色幫幫團”,是一支由黨員致富戶組成的專業服務蟹農的志愿組織。
“一家富了不算富”,這是劉小兵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蟹苗養殖對技術要求越來越高,村黨總支決定打造一支由黨員致富戶組成的專業蟹農服務隊伍——“紅色幫幫團”,通過抱團發展模式,加大對散戶、弱戶的技術和銷售支持。

村民李德兵想從事蟹苗養殖,因缺資金,又不懂技術,自身難以開展。得知消息后,“紅色幫幫團”的黨員張緒忠主動結對,提出由他出資金、技術,李德兵出力,合伙養殖蟹苗,當年就盈利11萬多元。為幫助村民解決蟹苗銷售問題,“幫幫團”還組建一支由黨員養殖大戶組成的蟹苗經紀人隊伍,組團外出聯系客戶,簽訂20余份蟹苗長期銷售協議,為銷售提供兜底保障。
從當初3、5個人到現在30多人,“紅色幫幫團”受益養殖戶越來越多,做到了全村弱戶、散戶全覆蓋。“門前屋后一口塘,三年蓋間小樓房”,村民養蟹致富的喜悅溢于言表。

一份誠信,鄉村勁吹文明風
七房村蟹苗養殖產業興旺了,但鄉村振興需要全面發展,抓手在哪里?信用,打開了七房村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去年以來,作為全省第一批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試點村,七房村通過建立村銀聯建機制,加強與金融機構結對共建,由金融機構選派金融指導員駐村,設立標準化“金融服務室”,實現金融服務“零距離”。
“原以為信用村只是一塊掛在墻上的牌牌,沒想到是塊金字招牌。”新評上AAA級信用戶的成品蟹經紀人劉允初評上信用戶后,憑信用從新華村鎮銀行貸款40萬元用來擴大經營,5個月盈利40萬。

鄉風文明評議工作是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基礎性工作,包括敬老情況、鄰里關系、志愿服務、遵紀守法、講文明樹新風情況等方面,根據村民文明表現將農戶信用等級評定為AAA級到D級不等,其中A級以上為信用戶,信用等級與村民金融貸款額度、利率等直接掛鉤。目前,村里95%的農戶被評為信用戶,累計貸款1100萬元。

“現在的七房村,黨員干部走在前,村民跟著干,家家戶戶的干事有勁頭、發展有奔頭。”村黨總支書記劉小兵深有感觸地說。如今,七房村成了“黨建強、鄉風美、生活富、生態優、人才興、治理好、改革活”的“全國文明村”。
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尤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