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長江馬鞍山段水域內,江水奔流拍岸,漁船不見蹤影,水上江豚逐浪,水下魚群穿梭。告別“漁舟唱晚”的美景,馬鞍山正奏響守護一江碧水、恢復漁業資源的樂章。
2019年7月,我市在全國率先實現長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率先全面完成退捕轉產任務,創造出“禁得最早、做得最好”的馬鞍山經驗。

時至今日,鐵令生威,我市思想不松、標準不降、力度不減,持續落實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四清四無”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各項政策措施,不斷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確保長江“十年禁漁”一抓到底、取得實效。
敢為人先
創禁捕退捕“馬鞍山經驗”
長江十年禁漁,是扭轉長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關鍵之舉,是黨中央“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位于長江之濱,馬鞍山責無旁貸。2019年,我市主動扛起政治責任,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在安徽省率先全面啟動長江禁捕退捕工作。
做好禁漁退捕,表面在水里,問題在岸上,癥結在漁民,根子在觀念。我市反復會商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出爐《馬鞍山市漁民退捕轉產實施方案》,制定漁船拆解補償、轉產漁民社會保障、住房保障、醫療保障、就業幫扶、子女就學6個方面具體政策,籌措到位長江禁捕退捕專項資金5.11億元,全面保障漁民生計,讓廣大漁民愿意上岸、上得了岸。
薛家洼,匯聚57戶來自各區縣漁民、停泊各類漁船223艘,是我市漁民、漁船最為集中的地方,成為首戰之地。市領導親自上船和漁民對話,了解訴求、釋疑解惑;各縣區現場設立臨時指揮部,一把手工程包保,成立專班、定期調度、強化調度、納入考核;方案科學到位,流程規范公正,政策統一標準,執法嚴密嚴控,漁民的顧慮和矛盾被一一化解。
短短一個月,薛家洼所有漁民全部簽字上岸,首戰告捷。隨后,長江干流、支流退捕工作也連戰連捷,順利完成。不到三個月,我市5651艘退捕漁船全部回收拆解,所有網具和隨船漁具也一并回收并全部銷毀,實現長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漁民退捕轉產任務,比全國時間表提早了一年半。
多措并舉
保上岸漁民穩得住、能致富
裕溪河畔的散馬灘,上岸漁民錢宏清正忙著起蝦籠,“在政府幫助下,我承包了880多畝養魚池,干起了魚蝦、螃蟹、老鱉等養殖,也算沒離開老本行。”他還成立了家庭農場,帶動其余9戶漁民一起搞水產養殖,“今年農場毛收入預計能達到260萬元以上,純收入將達到120萬元。”
據悉,通過政府引導、政策獎補等措施,我市組織有能力、有意愿的退捕漁民采取龍頭企業帶動、漁民股份合作、自主承包等多種形式從事水產養殖,目前“捕轉養”退捕漁民已達161戶,輻射帶動發展“捕轉養”面積達12530畝。未來三年,我市還將計劃建成“捕轉養”3萬畝、基地6000畝,帶動漁民300戶1500人就業創業。
漁民上岸后還得能穩得住、能致富。我市創新建立“1+2”幫聯機制,通過開展人崗對接、技能培訓、組織專場招聘、安排公益性崗位、“捕轉養”等分類施策、精準推介,統籌推進退捕漁民轉產就業。
現如今,“三姑娘”陳蘭香的勞務服務公司已步入正軌;韓晶翠承包了超市攤位專門賣起了水產;徐喜根放下了魚叉和漁網,拿起了電焊;程有清騎著電動車、開起小快艇,當起了護漁員……一個個捕魚“老把式”,都憑著自己的意愿和技能開啟了新生活,我市5085名需轉產就業漁民已全部實現轉產就業。
志在長遠
以長治久禁履“十年之約”
清晨的江面,馬達聲響起,市農業農村局漁政執法支隊隊員伍宏敏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自今年3月份我市啟動“7×24小時”長江禁漁值班值守,她江上巡邏執法、查看水域監控、溝通部門協作,時常以漁政船為家,與馬達聲相伴。
退捕禁捕過后,是長達十年的“長治久禁”,任重道遠。對此,我市堅持專業執法和群防群治相結合,提升執法人員能力素質,加強部門聯動和地域聯合,動員群眾參與支持禁漁;堅持專項行動和日常監管相結合,開展“馬上護漁清風行動”、“打擊長江刀鱭非法捕撈銷售”系列專項執法行動,持續開展“三無”漁船摸排和漁具銷售管理,始終保持打擊非法捕撈高壓態勢。同時,建立健全禁漁管控、打擊非法捕撈、查處非法經營行動等長效管控機制,全方位、廣角度、多形式宣講禁捕重大意義和相關政策措施,在全市營造起禁捕、禁售、禁食野生魚類的濃厚氛圍。
時至今日,馬鞍山長江干流及主要通江支流的“禁漁期”已過兩載,“四清四無”的目標已基本實現;6月,長江雨山段、長江當涂段、博望石臼湖,增殖放流活動相繼開啟,350萬尾魚苗游向水里……以“馬鞍山”之名,履“十年之約”,水清魚靚人亦歡的生態畫卷終將實現。
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