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于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劉青松
在2012年決定回國時
選擇了在合肥安家工作
依托于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的強磁場大科學裝置
他將攻關的目標瞄準了生物醫學領域
與來自天南海北的同事們組建起藥學團隊
攜手向研制抗癌靶向藥發起沖鋒
劉青松與同事在實驗室討論研究進展。新華社記者 湯陽 攝
“通過大家的努力
破解‘一粒藥’的困境
提升新藥的自主研發能力”
這是劉青松作為一名科研人員的選擇
更是他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的擔當
在劉青松的影響聚攏下
目前藥學團隊27名專職科研人員中
黨員比例已超過74%
一批甘愿“坐冷板凳”的中青年骨干
默默地在實驗室里
踐行著科技報國的初心使命
劉青松與同事在實驗室討論研究進展。新華社記者 湯陽 攝
經過不懈努力
中國人自己的癌癥原代細胞“生物銀行”
已進入建設階段
將有望為整個生物醫藥產業
提供最源頭的戰略性資源
策劃:葛素表
監制:李代祥、周年鈞
統籌:梁文雅、郭強、梁愛平
記者:湯陽、金劍
編輯:梁文雅
海報:劉曉靜
[編輯:
陳希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