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貸”“套路貸”“培訓貸”……近年來,在校大學生(以下簡稱“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亂象屢禁不止,部分大學生陷入高額貸款陷阱,產生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為進一步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加強在校大學生教育引導工作,近日銀保監會辦公廳、中央網信辦秘書局、教育部辦公廳、公安部辦公廳、人民銀行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多位專家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通知》劍指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亂象,明確要堵住“偏門”,堅決抵制不良校園網絡貸款,維護大學生合法權益;同時開好“正門”,金融機構應開發符合大學生特性的金融產品,滿足大學生合理的信貸需求,用“良幣”驅逐“劣幣”,引導校園金融服務規范健康發展。
劍指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亂象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普遍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沒有完全形成理性的消費觀念,當家人不在身邊沒有人提醒或把控時,容易出現消費沖動,導致出現入不敷出的現象。
“有的消費貸款產品在校園宣傳時,只強調貸款免息、可零息分期等優惠,沒有告知要收取一大筆服務費、手續費;也有的消費貸款產品宣傳時有不當誘導,有些同學心里沒有理性消費這個弦,有攀比心理,買了超出自己經濟能力的物品,陷入‘貸款還款,再貸款再還款’的惡性循環。”北京某高校大四學生張彤(化名)深有感觸地說。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告訴人民網記者,過去幾年,大學“校園貸”“裸條貸”時有發生,加重了大學生債務負擔,擾亂了大學校園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積聚了金融風險。
“近期,部分互聯網小額貸款機構通過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學校園為目標,通過虛假、誘導性宣傳,發放互聯網消費貸款,誘導大學生在互聯網購物平臺上過度超前消費,導致部分大學生陷入高額貸款陷阱,產生惡劣的社會影響。”銀保監會等五部委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看來,這些專門面向大學生設計的信貸產品,往往是按照某種“套路”設計開發,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形成了“套路貸”。借款人一旦“入套”,往往很難擺脫。
早在2017年,原銀監會等三部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暫停網絡借貸平臺開展校園信貸業務,禁止培訓、就業類機構捆綁信貸產品,并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進入大學校園。
本次《通知》針對近年來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為重點,進一步加強放貸機構客戶營銷管理和風險防范要求,加大了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
“要堅決遏制互聯網平臺精準‘收割’大學生的現象,切實維護學生合法權益。”上述負責人強調。
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
《通知》明確,小額貸款公司不得向大學生發放互聯網消費貸款,未經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一律不得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
同時,《通知》對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發放提出了監管要求:一方面要求放貸機構實質性審核識別大學生身份和真實貸款用途,不得以大學生為潛在客戶定向營銷,不得采用虛假、引人誤解或者誘導性宣傳等不正當方式誘導大學生超前消費、過度借貸,放貸機構外包合作機構不得向放貸機構推送引流大學生。
另一方面,針對貸前審核、貸后管理等關鍵環節進一步明確風險管理要求,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嚴格落實大學生第二還款來源,規范催收行為,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所有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信貸信息都要及時、完整、準確報送至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
《通知》明確,對于已發放的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要求小額貸款公司制定整改計劃,已放貸款原則上不進行展期,逐步消化存量業務,嚴禁違規新增業務;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強排查,限期整改違規業務,嚴格落實風險管理要求。
趙錫軍認為,上述一系列舉措,無疑將有效規范校園貸款行為,加強風險控制,切實保護大學生利益。
“《通知》禁止小額貸款公司向大學生發放互聯網消費貸款,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在允許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面向大學發放消費貸款的同時,明確放貸機構客戶營銷管理和風險防范要求,有助于進一步規范大學校園金融服務,維護大學生合法權益。”董希淼認為,今后金融機構在提供校園信貸服務時,要加強對第二還款來源的審核,從源頭上把控信貸風險,減少大學生盲目借貸行為的發生;要采取信用卡業務“剛性扣減”的原則,防范對大學生多頭授信、過度授信。
“堵偏門”“開正門”共促校園金融服務規范發展
上述負責人強調,各高校要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做好有關工作:一是“堵偏門”,堅決抵制不良校園網絡貸款;二是“開正門”,滿足大學生合理的信貸需求。各高校要配合銀行業金融機構有針對性地開發手續便捷、利率合理、風險可控的高校助學、培訓、創業等金融產品。重視大學生金融服務工作,主動對接銀行業金融機構,為有合理需求的大學生暢通正規校園信貸服務渠道,用“良幣”驅逐“劣幣”,著力凈化校園金融市場環境。
“目前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超過4000萬,年輕一代大學生金融服務需求客觀存在,且增長較快。需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以合適的方式滿足大學生金融服務需求。”董希淼認為,金融機構應成為校園金融服務的主力軍,針對大學生群體開發針對性、定制化的新產品,如提供額度、利率適中的信用卡、消費貸款等,采取差異化管理,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金融消費觀,積累良好的個人信用。
“消費金融公司、商業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在為大學生提供相關金融產品服務時,要設計更多符合大學生特性的產品,既滿足大學生消費需求,同時又不鼓勵過度消費,還能防范金融風險。”交通銀行首席研究員唐建偉接受人民記者采訪時表示。
談及如何規范和健全校園金融市場,董希淼認為,金融管理部門要繼續“堵偏門”“開正門”:一方面采取多種措施加大整治力度,堅決遏制違規借貸行為無序蔓延,將“偏門”堵嚴、堵實;另一方面要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推動金融機構為大學生提供服務,將“正門”開大、開好。
甘肅某高校大三學生陳詩詩(化名)告訴人民網記者,作為大學生,自己一定要樹立科學、理性、健康的消費觀念;希望學校定期舉辦金融知識講座,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金融安全防范意識,讓大學生了解各種非法金融業務的騙局。
“有關各方要加強配合,協同發力,綜合治理,防止非法‘校園貸’死灰復燃。”董希淼說。
(責編:李楠樺、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