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在含山,一壟壟茶樹吐露新芽,等待茶農采摘;在和縣,一排排菜苗“整裝待發”,即將奔赴田間;在當涂,一只只蟹苗已然長成,爭相外“嫁”他鄉……當新芽和花蕾“跑”上枝頭的時候,馬鞍山大地處處萌動著勃勃生機,煥發著鄉村振興新氣象。

食為政首,農為邦本。近年來,我市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以產業發展為核心,以鄉村文化為底色,以改革創新為路徑,以要素支撐為保障,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馬鞍山模式”,呈現出農業升級、農村進步、農民發展的新圖景。
但這還不夠。實現趕超,農村是一條重要的跑道;干在今朝,農村有著最廣闊的天地。瞄準“打造鄉村振興樣板區、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在前列”這一目標,實現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我們已經在路上。
林頭鎮:打造福山田園綜合體 點燃鄉村振興強引擎
蝶飛蜂舞伴花香,茶綠漫山譜新曲。田園里,千畝金燦燦的油菜花散發著沁人肺腑的香味;山坡上,一壟壟綠茶連綿不斷,勾畫出美麗的風景;村莊內,環境優美,道路潔凈。在含山縣林頭鎮,一座集現代農業、紅色旅游、文明鄉村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已初具雛形。它正悄然改變當地百姓的生活,不斷增強村民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3月10日,在含山縣林頭鎮福山行政村的高山和王山千畝白茶基地,東王村村民王世金正帶著20多位村民在茶山上除草。王世金說:“我們在茶場做事是100元到120元一天。這些天一直正在抓緊除草,再過10來天就要開始采茶了。”福山行政村黨總支書記郭志武介紹說,福山村的白茶基地逐年發展,有2200多畝,帶動村民增收,效益明顯。
2020年以來,含山縣林頭鎮以創建全市鄉村振興示范鎮為契機,立足自身農業產業基礎、山林資源稟賦、丘陵生態風貌,大力推動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以紅色文化為底蘊,以村莊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的田園綜合體建設。通過打造田園綜合體“樣板間”,以點帶面,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點燃鄉村振興強引擎。

“生態優,村莊美,農民富。我們以產業興旺為重點,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全力打造福山田園綜合體。”含山縣林頭鎮主要負責人告訴記者,林頭鎮政府積極響應上級政策要求,以青龍、福山及周邊40平方公里的區域為載體,立足城鄉融合發展,統籌規劃,大力推動以產業為驅動、以生態為核心、以現代農業為內涵的田園綜合體建設。以安徽聚農興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含山縣瑞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五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核心,整合青龍行政村、福山行政村林業資源,分片分塊打造“白茶、黃金芽”茶葉生產基地,“薄殼山核桃”堅果生產基地,“獼猴桃、梨、石榴”水果生產基地和“苗木花卉”生產基地,通過田園綜合體建設把幾個分散且各具特色的林業經濟產品生產基地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集具特色、生態、觀光、休閑農林度假基地“示范園”,帶動周邊相關產業不斷壯大發展,提供眾多就業崗位,增加農民收入。
在福山行政村大石和胡榮等自然村,村莊美景讓人流連忘返。大石自然村村口的小型公園正在進行的綠化布局即將完工,步道、涼亭、公廁各具特色。村民彭其勝和郭慶蓮等人說:“村里建設得越來越美麗,看著讓人不能不說好!”
2019年5月,林頭鎮政府委托北京市富通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編制《含山縣福山田園綜合體總體規劃(2019—2025年)》。以現代生態農業為核心,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為主線,以田園綜合體建設為抓手,構建“雙核驅動、一軸牽引、兩區支撐、一環聯動”的發展總體布局。通過田園綜合體建設,以點帶面,推進林頭鎮及含山縣現代農業的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全域發展。
善厚鎮:三產融合發展綠色經濟 鄉風文明打造特色村莊
青山綠水四面環繞,潺潺山泉從門前流過,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門口,亂貼亂畫早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美麗鄉村文明墻,污水處理及管網建設已經完成,生活垃圾也實現了日產日清……

“現在的生活環境真的太好了,以前都是爛泥巴路,想出個門都難”。在和縣善厚鎮鳳臺村新莊自然村,提起村里的變化,村民李秀珍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和李秀珍一樣,善厚鎮萬元村小楊自然村的朱義來也切身感受到了“穩穩的幸福”。他說,過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村村通、組組通、戶戶通道路硬化工程建設,把水泥路通到了每個老百姓的家門口,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村莊的“顏值”也提升了。
堅持以生態宜居為關鍵,按照“精品版”、“提升版”、“標準版”三個不同的版本,善厚鎮全域推進200個自然村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優化美化城鄉居住環境。“精品版”為美麗鄉村點,目前,全鎮已建成4個省級美麗鄉村和4個市級美麗鄉村;“提升版”主要對村莊基礎較好,規模較大的自然村進行整治提升,實施硬化亮化工程;“標準版”以“五清一改一提升”為抓手,推進黑臭水體整治、亂堆亂放清理、農村旱廁拆除等工作。

為達到示范引領作用,善厚鎮在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基礎上,通過邀請專業化團隊,對全鎮開展全方位規劃和設計,堅持以健康、旅游及農業為特色,著力打造了鳳臺村新莊、早林村草塘、萬元村小楊、陶店村小莊等10個人居環境整治特色村。這些村莊在自然環境、人文歷史、特色產業、村莊綠化、鄉風文明等方面各具特色,它們串點成線、以線帶面、連片成景,成為全鎮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典型,同時也為善厚鎮推進全域鄉村旅游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憑著敢打硬仗敢于拼搏的精神,在善厚,隨著人居環境整治的不斷深入,村民的環保意識不斷提高,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硬核”。集秀美山川之靈氣,在萬元村,黨員能人帶領鄉親們發展了白茶、稻米、黃桃、梨子等產業,全鎮稻蝦養殖規模突破3萬畝,產值達1.2億元,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讓村民們嘗到了甜頭。
在理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派熱氣騰騰的生產景象。從種子的晾曬、高溫處理,再到包衣、機械包裝,一箱箱滿載希望的種子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以理想農業為龍頭,善厚鎮積極推動現代種業產業園建設,打造集科技研發、凈菜加工、貯藏、物流為一體的區域中心,年產蔬菜種子產值達1.1億元。
七房村:“一村一品”產業興“小螃蟹”走向“大市場”
春天,是蟹苗收獲的季節。說起今年收益,村民周先鋒掰著指頭算起來。“平均40塊錢一斤,一畝大約能產400-500斤的蟹苗。除掉成本,一畝田凈掙10000元左右。”
“‘蟹娃娃’抱來‘金娃娃’。”七房村黨總支書記劉小兵說,村域面積4.5平方公里,人口2424人,蟹苗產業已成為村里的主導產業,全村有95%的農戶從事蟹苗養殖,蟹苗培育面積2300多畝。
“門前門后有口塘,三年蓋棟小樓房。”說起蟹苗培育帶來的變化,村民們都要提到老支書劉文尚尋富路攻難關的故事。

上世紀80年代末,當涂掀起一股養蟹熱。到了1994年,全縣大半養殖戶出現虧損,七房村也不例外,首要原因就是外采蟹苗不過關。時任村支書劉文尚下決心攻克蟹苗培育關,籌資兩萬多元,去長江口選購大眼幼體,回家進行培育。10個月后,蝌蚪般的大眼幼體全長成了大拇指甲一般大小的蟹苗,兩萬多塊的本錢賣出了32萬元的收入,一時轟動全村。
“一家富了不算富。”這是老劉掛在嘴邊的話。對于上門求教的村民一律不拒,村里還設法幫助解決資金、場地等困難,到2002年老劉退休時,全村蟹苗培育面積達到800畝。
因為是蟹苗產業興起后的第二任支書,徐書龍被鄉親們昵稱“二支書”。當初,老支書的接力棒傳到自己手里時,徐書龍就立下軍令狀,一定要把蟹苗產業做大。建標準化蟹苗養殖基地,成立蟹苗養殖合作社,打響蟹苗品牌。到老徐卸任時,村上有七成農戶走上蟹苗致富路,全村蟹苗培育面積達到1500畝。
“蟹苗產業是村民命根子,錢袋子,也是村干部的選票。”自2015年擔任村支書以來,“新支書”劉小兵接過“做強蟹苗產業”的接力棒奮勇向前。
為了實現共同富裕,2018年,村黨總支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成立了蟹苗專業合作社黨支部,黨支部又成立了“紅色幫幫團”,建立起“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管理模式,通過40多位黨員技術能手與養殖戶結上幫扶對子,示范帶動合作社社員310戶,形成了以能人黨員帶基地、以基地聯系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機制,實現“大戶帶小戶,強戶帶大戶”。
在服務群眾中引領群眾,在引領群眾中服務群眾。“紅色幫幫團”精準對接群眾對蟹苗、成蟹養殖技術、銷售服務的需求,圍繞如何幫助群眾增收、怎樣高效解決群眾困難找路子、想辦法。一是開展養殖技術指導、疾病防控等多方面的服務,提升小戶、落后戶、困難戶養殖的水平和能力。二是打造標準化建設基地,引進“物聯網”,推行專業化、標準化養殖模式。三是提供銷售幫扶等各類服務。
原來,村民李德兵生活困難,也沒有產業增收,曾經一度處于貧困的狀態。“紅色幫幫團”的黨員張緒中主動結對,提出和李德兵合伙養殖蟹苗,張緒中出錢,李德兵出力,當年李德兵就賺了11萬多元,成功脫了貧。如今,因為“紅色幫幫團”,七房村的貧困戶已經清零,并出現“小戶變大戶,大戶變強戶”的勢頭,一個共同富裕的生動局面已然形成。如今,七房村蟹苗產業鏈效應已經顯現,村級集體經濟連續20余年穩步上升,2020年突破117萬元,年均增幅超過10%,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00元,高于全縣平均水平近20%。
產業興,百業旺。全村出現了“黨建強、鄉風美、生活富、生態優、人才興、治理好、改革活”的嶄新局面,成為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農業農村部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文/記者 蘇自山 黃瑩
吳黎明 鄧婷婷
通訊員 張維維 葉知